近年来,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画这些新名词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闪亮的风景。手机这个掌上精灵,已从单纯的移动通讯工具转变为极具活力的多媒体数据终端,也为影像艺术开辟了新的疆域。基于这样一个新媒介,影像的制作、传播、观看方式都与传统媒介不同,创作观念也有所改变。
一. 手机影像的发展历程与国内现状
2001年11月,日本第三大移动运营商J-Phone推出了全球第一部可拍照手机,而随着多款欧美以及韩系手机如NOKIA 7610的出现,仅有几十万像素的可拍照手机已经淡出了主流之列,百万像素摄像头逐渐成为中高端手机的标准配置。事实上,时下具有更高影像撷取能力的拍照手机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物,LG C960和三星的SCH-
S250、M509等均已突破500万像素的指标,大有向中档数码相机叫板之势。
早在2002年,当拍照手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已有一些品牌的手机向摄像功能迈出前进的步伐,如诺基亚的7650、3650都开始支持短时间的摄像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动态影像业务慢慢在手机上萌芽并蓬勃发展起来。紧随韩国、日本、美国以及芬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之后,从2004年开始,手机动态影像业务在中国亮相,并以轻盈的步伐迅速成长。
2004年1月份,富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先与杭州移动合作实现了手机电视直播业务,用户可以观看央视一套、凤凰卫视、广东卫视等共6个频道。3月份,富年又与广东联通合作,通过“互动视界”业务推出“中国联通杯”国际拳击公开赛暨雅典奥运会亚洲区拳击预选赛的手机直播,只要使用安装了媒体播放器的CDMA手机,无论身处何地均可观看比赛,这是国内运营商首次公开进行的商用测试。2004年8月,伴随着移动和联通推出的“手机看奥运”、“奥运直通车”等增值服务,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手机动态影像业务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2005年2月6日,国内第一部为手机用户量身定制的短剧《新年星事》出炉。随后,北京乐视传媒投拍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5集连续剧《约定》。上海文广也推出以高清摄像机拍摄,由上海著名主持人和海派谐星出演的面向手机平台的情景短剧系列《白骨精外传》。
手机电影也紧随其后,在2005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由导演田壮壮担任艺术总监,王小帅、孟京辉、贾樟柯等8位导演分别执导的手机电影系列《这一刻》闪亮登场。新浪与北京电影学院、《新电影》杂志也于2005年6月底启动“未来影像——手机电影剧本征集、拍摄活动”,通过网络公开征集三至五分钟的短片剧本,邀请谢飞、李少红、黄磊等著名导演拍摄成手机电影。手机电影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型产业的开端,为电影及艺术理念的展现提供了新的平台。
这些手机电视剧和手机电影,还是用常规的技术和方式拍摄,只是完成以后转换成适合手机观看和通信网络传输的格式而已,而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陈廖宇副教授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手机电影”的概念——就是真正使用手机来拍摄制作电影,而不仅是在传播与观看方式上的改变。2005年10月起,北京圣一门影视策划有限公司陆续推出《苹果》等以手机直接拍摄和剪辑的手机电影短片。《苹果》以主观视角叙事,以连贯的单镜头完成。据导演介绍,这部短片拍摄时间不到一小时,且只用了约十分钟就剪辑完毕。尽管看起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但是它证明了将短片拍摄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部手机来完成的可能性,开辟了影像创作的新思路。
二. 手机影像产生的背景
1.移动通信业进军3G时代的号角
近几年来,顺应全球移动通信从窄带到宽带、从注重话音业务到比拼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分别加快了GPRS和CDMA1X网络建设的步伐,都已全面实现了由2G向2.5G的过渡,增值业务也从纯文字形式的短信到图文并茂的彩信、彩E、WAP等业务,也培养了从数量不断扩大、年龄层次不断丰富的用户群体。当3G的演进提供了技术前提,移动增值业务顺理成章地步入视音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时代。
2.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趋势
今天,数字化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每个人席卷其中,在数字当道的时代,传媒版图加速扩展,不同媒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发展趋势。网络成为媒介融合的典范,所有的报刊杂志几乎都有自己的网站,成为信息发布 的重要补充;网络广播让已渐渐被人们淡忘的广播重现生机;网络电视也在办公室白领、年轻人中渐渐风靡起来……网络的蓬勃发展成为手机影像崛起的强大后盾,而手机也可以很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急急忙忙赶回家才能一睹NBA球星们的精彩表演,摆脱线缆的束缚而随时随地的观看成为许多人的期盼。
3.媒介的平民化趋向与娱乐化浪潮
从报刊、广播、影视、网络一路走来,在发展与变迁中,媒介已逐渐抛弃了唯我独尊,向大众化与平民化不断靠拢。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娱乐节目虽褒贬不一、争议不断,却因为给予普通观众更多的参与权而备受欢迎。在紧张而充满挑战的工作之余,娱乐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也被不断提升,“快乐审美”成为新的标准。而媒介的娱乐化浪潮恰恰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新媒介更成为潮流先锋,网络游戏、博客如火如荼……行走在娱乐与时尚的浪尖,手机影像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三. 手机影像的独特魅力
当手机以一种新媒介的姿态出现时,其自身的特点为影像传播带来许多新的气息。
1.手机影像传播方便快捷,时效性强
手机的本质还是通讯工具,而通讯的目的就是信息的即时传递。短信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影像比单纯的文本信息量更丰富、表达更直接。拍张照片以彩信的形式发给亲朋好友,第一时间分享彼此的经历与感受,已经成为新的交流方式。而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实时直播中更可以发挥手机影像传播的时效性。在去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中国联通下属的增值业务“赛事风云”就推出了直播服务。除了有实时的文字描述、即时图片滚动更新之外,还提供了发射过程的视频片段,弥补了许多正在上班途中无法观看电视直播的观众的遗憾。待到3G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作为手机影像传播即时快捷性最直接的体现,直播服务还将大有作为。
2.手机拓展了影像传播的范围
手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它的随身与便携,可以在线观赏,也可以存储于手机内反复品味,手机影像能让您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手机的普及性也使手机影像的传播更广泛。由为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人际交往的密切,手机作为移动通讯工具得以迅速普及。基于这样一个不断扩张的传播网,手机影像的受众群体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而使手机影像的风格更多样,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而某一类型的影像在爱好相同或关系密切的人群中交流共享,也形成一定的传播集群。
3.手机影像传播更加个人化
由于手机属于个人所有,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单人观看,私密性强。观众可以从自己的喜好出发,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正因为手机的传播是精确到人的,服务商可以根据观众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影像内容并“推”到他们的面前,使传播的针对性更强。
4.手机影像趋向平民化
用手机拍照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而以手机直接拍摄动态影像可以说是与DV拍摄一脉相承。手机更轻盈小巧,也更为亲切。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被进一步模糊,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