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高清过渡——对是否播出标清16:9的一些认识

2006-06-19 何克成 依马狮网


     笔者我有幸参加了上海文广集团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高清产业战略研讨会”,与各界专家学者和领导交流,获益非浅。对高清产业战略这么大的命题,不是我能够回答的,作为一个电视人,作为一个电视观众,仅在自己的角度上,提出几个问题。

    会议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数字电视是否要有标清的16:9,还是直接跳到高清16:9?电视机(平板电视)生产商希望在标清就上16:9,因为他们在生产大量的平板电视,这些新型的电视机都是16:9的,但是现在没有16:9的电视节目播出,所以用户购买平板电视的热情不高,影响了平板电视的销售。而电视台则认为,标清16:9的节目在制作上比较麻烦,虽然现在的摄像机、录像机都支持16:9和4:3的切换,但节目素材是不容易交换的(关于标清16:9设备,从原理上说,如果保持现在标清的625行/帧(720×576),按16:9比例换算则水平清晰度应当相应比4:3方式高,达到1024×576,这样摄像机亮度信号的采样频率要提高到18M以上,设备变化比较大。但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没有采用1024×576的方式,而是继续使用720×576的16:9方式,相比4:3方式,只是增加了视角,这样标清16:9在设备的改变就很小了)。从设备上说,如果以后上高清电视,则直接购买高清设备,这样管理更方便。电视台的意见是直接上16:9的高清,不过渡标清的16:9。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问题:

    1.高清是代替标清的吗?虽然专家们都说标清与高清会在相当长时间共存,但那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我去年在《传播与制作》上发表了文章——从HDV看视频信息的效率,提出视频信息效率的概念。人是根据需求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的,就像人们用水和用电一样,需要就多用,不需要就少用,穷人就节约着用。所以根据人的工作形态和生活形态不同,对收看视频的需求是不同的。高清给人带来宽阔的场景,清晰的画面,细腻的层次,震撼的音响,也要求欣赏高清的人集中注意力,在相对安静的欣赏环境中。而在不能集中精力的环境中,欣赏高清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样的环境和心境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存在的,如果电视提供的都是高清,则大部分信息都浪费了。所以说,人需求看高清还是标清是人的不同状态时的不同需求。用这个方法看问题,则标清就不会被高清所代替,甚至在电视广播中,标清所占比例应该大于高清,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因此,标清和高清是共存的关系。在现实中,视频不但在向高清发展,也在向低清发展,我们现在已经能够感觉到,手机看电视已经不是太遥远的幻想了。

    2.高清如果和标清共存或长期共存,在当前新型显示器都是16:9规格的前提下,标清是否要永远坚持4:3,永远让观众看变形或遮幅的画面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早晚都要上16:9,早点上不是更好吗。

    3.标清16:9对高清是促进,有两点理由。

    一是当前高清迟迟未大面积播出或收看费用较高时,严重影响了16:9现代显示器的销售。而16:9显示器的市场占有越小对高清推广越不力,老百姓没有16:9电视机怎么看高清,就算有机顶盒下变换到标清输出,用4:3电视机也只能看遮幅画面。如果有标清16:9节目播出,会带动16:9显示器的发展,这些16:9显示器的用户就很容易发展成高清电视的用户。这就是发展标清16:9对高清无形的推动作用。

    二是标清16:9的视角与高清是相同的,摄像和制作人员更容易适应和技术交叉,制作标清16:9,也可以作为制作高清节目的技术准备和人员培训。未来的电视制作人员即制作高清也制作标清,视角是习惯的。而如果标清的格式是4:3,则制作人员要来回适应,很不舒服,甚至出错。

    所以,我的看法是:标清16:9可以先上或和高清16:9一起上,用比较小的投资,就可拉动整个平板电视机的内需。

    高清是一个宽的范畴,在显示器方面,虽然显示1920×1080还比较困难或价格昂贵,但显示1280×720是普遍满足的。摄像机方面也是这样,200万以上像素CCD只存在于演播室摄像机和少数高档摄像机,多数摄像机CCD在150万像素以内。这些器材都是远高于标清,而没有达到高清的上限,它们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高清这么大的范畴就是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的。

    高清是一个大的范畴还反映在制作方面。有一个说法,高清的制作成本并不很高,根据是高清的主要制作设备,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的价格会下降。这个因素的确会降低部分高清节目的制作成本,现在使用HDV设备制作高清就是证明。但是,不是所有的高清制作都会按照这个规律降低成本,因为我们逐步看到,在电视节目制作成本中,设备所占成本越来越小,尤其是摄像机、编辑这样的设备所占成本的比例。而其它成本却在增加,特别是高清,对人工、技术、灯光、布景、道具等的要求都在提高,显而易见会提高成本。高清的制作更加细致、小心,制作周期也会延长,从另一个角度增加成本。其它消耗材料的成本也会增加。实际上,真正高质量高清的制作成本可以与电影相提并论。

    所以,应该是根据需求来选择高清的格式,选择制作器材和制作手段。对制作技术的优劣,自然有市场来优胜劣汰。

    大家普遍看到的是,现在显示器普遍满足逐行扫描和高帧频的方式,这符合显示设备的技术特点,也是高清的一个方向。摄像机等制作设备也普遍支持1280×720P,而我们的高清演播室标准却是1080i,这种标准的不统一也是造成“假高清”的原因之一。

    高清是一个大市场,如果每个家庭都添置一台高清电视机,如果每个家庭都为高清节目多付10块钱,足以使世界为之震荡。高清电视还可以带动许许多多的相关产业,有这么多来自各方面的代表出席这次战略研讨会就是证明。推动这么大一个市场也是不容易的,市场掌握在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手中,我们在制定政策和作出选择的时候,不要忘记他们。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