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奥地利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开创之作《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洞见性地提出了“大数据”这一概念开始,“大数据”的理论就开始弥漫全球。各个国家,各个组织,各个企业无不都在研究大数据,利用大数据。Google、IBM、华为、百度、微软等IT巨头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大数据研究中心。过去的2013年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你都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由这些信息产生的数据也就应运而生。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思想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性。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大数据就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应运而生的还有大数据技术,所谓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理解了概念,那就回到我们的主题。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电视行业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
一.传统媒体的特质与局限性
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电视的出现比它晚十多年,广电传播媒介近百年来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始终是通过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我们也一直自信于自己是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垄断者,拥有获得新闻、解读政策的政治优先权利。但是,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最大的缺陷就是传播特性和接收终端限制造成听众的选择范围较窄,电视机也将大家禁锢在家中的客厅里。因此这种地域局限成为制约电台、电视台做大做强的瓶颈。
目前,通讯的发展使社会从技术上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发布形式也从线状和放射状的直线式传播变成了纵横交错的蛛网式传播,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同时,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已经不再是掌控内容的王者,对用户服务也不够“亲民”,对渠道服务也缺乏灵活性和便利性,而大众又迫切需要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于是,各种“新媒体”就实时出现了。
二.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危机四伏
微博和微信无疑是当下最火的新媒体形式。为什么?因为它有如下特性:(1)自媒体特性,可以随时发布、更新、转发、跟贴和议论,具有实时性和互动性;(2)可以自动筛选受众,信息传播精准度高,传播范围广泛;(3)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有网络信号就可以到达;(4)低成本和便捷性,容易建立极大的群体。正因为微博、微信具有天生的“传播欲”和及时性特征,才使得人们对其迅速的接受和产生追捧。2012年8月腾讯公司又推出了革命性的产品——微信公众平台,2014年,腾讯公司将其升级为公司战略级。由于其能够让传统企业和个人快速低成本的进入到移动互联网,大量的企业和个人蜂拥而入,一起探索公众平台所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就此进入了微信时代。
目前,由于微博和微信的火热,三大移动电信运营商正在与腾讯为收费问题闹得热火朝天时,我们广电媒体们却不知在我们周围,危机正在形成。明眼人看得出他们争夺的核心问题就是今后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和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马化腾的一击仅仅打向了通信商吗?非也!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会如何联合起来向传统媒体口中夺粮!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如一匹匹野马,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冲击着传统媒体。广电人面临空前危机。那么,是饥不择食仓促应对还是因势利导,不同策略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微博、微信、播客这几种最为红火的新媒体应用方式,具有极大的受众性。微信因为其融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音乐与一体,可以在朋友圈进行沟通和群聊,还可以方便地实施网络链接、实现与其它网络内容进行勾连,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供了近乎于无限的空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自媒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的出现变更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又成为其接受者、消费者。自媒体的出现,世界上突然涌现出了无所不能的“记者”,形成了“140个字的革命”(微博),“草根阶层”也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微信和播客等),以上情况的出现成为了传统媒体的极大威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在从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离开,转向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移动终端。所谓的客厅里的眼球经济正在萎缩。变成了以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拇指经济。在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建立了一个个圈子,看着网上视频,听着网络音乐和歌曲,进行着自娱自乐,相互之间聊得热火朝天,完全无视或者忽略了广播电视的存在。
截至2014年12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达到7亿,日均活跃用户达到6000万。微信在短短的几年多时间发展壮大,也已超过7亿多的用户。看到了微信的成功,社会上类似微信的应用立即如雨后春笋般的爆发了,仅三大移动营运商开发的客户端就有7、8个还多。
今后的媒体还是以前的那些个“媒体”吗?甚至,有人已经提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将成为传统媒体的噩梦。手机俨然已成为一个“人体器官”。据统计,广电有线用户流失率近年超过10%。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甚至大胆预言电视的广播方式将在2025年消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前的局面不得不引起我们传统媒体人的警觉和深思。
三.融媒体及其它。
生活的快节奏、空余时间碎片化,人们获得信息和消遣的方式变得更加的随时随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危机已经来临,而且就在身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新媒体置之不理?2013年年底上海《新闻晚报》的关门给我们传统媒体已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改变,大厦将倾或在须臾之间。深思之下于是引发了“媒介融合”的救赎行为。我们不能消灭谁,只能融合谁。“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如今媒介融合也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媒体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融媒体”的领域,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来考虑问题,以新的方法进行操作。“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个性优势相互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科学方法。打造“融媒体”,就是重新审视各传统媒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摆正新老媒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利弊,进行宣传形式和内容互溶,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荣,体现叠加效应。
但是,融媒体仍然是媒体内部的资源和手段的融合和相互借用,没有解决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大众性问题。而新的时代必须解决媒体内容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已然井喷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信息的沟通渠道如蛛网般的发达。信息数据存储数据量级从M(103)——这里103是由数位组引申出的单位,就是1000byte。到G(106),再到T(109)、又到P(1012)和E(1015)等等。目前,在一天之中,网络上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IBM公司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以上统计数据充分预示信息大爆发、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正渐渐被人们认可,它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信息时代,数据俨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如同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其他要素一样,而且作为一种普遍需求,它也不再局限于某些特殊行业的应用。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收集并利用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创造新的产品。
“数据是新的石油。”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 Weigend如是说。石油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需要进行采集、净化和提纯才能够用于各个行业。同样,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之大,但价值密度较低,如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正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了。
五.广播电视的融入之道
基于对传统的依赖性,人们对于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索求不但需要知道传达内容的本身,还倾向于了解更多的内幕信息和背景资料,或者提前知道下一个时间段即将发布内容的信息提示、以免在第一时间错过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过后回访和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这就给我们以机会。
加拿大的媒介传播理论大师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在他的眼中,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运用,都将极大地改变现有媒介的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传播方式。比尔·盖茨在上世纪90年代也说过“信息在你指尖”,预示了网络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即将到来。新媒体的出现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借助新兴媒体的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可以成为融媒体,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当然,传统媒体也没有真正的袖手旁观,它们也在融入这个移动互联网络领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地广电媒体都在创新发展之路,探索发展模式,进行突围。
在紧迫之中,传统媒体积极行动和应对,加入了移动互联新媒体行列,不断地“触微”。许多电台、电视台发布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主持人开了个人微博和工作室,电视屏幕上也出现了隶属于微信的二维码标记。“微电台”也加强各地电台与微博用户的合作交流,各地电台的官方微博还会以发私信和“@微电台”的方式,把最新节目预告以及当地的各种信息通过微电台官方微博发布。
传统电台、电视台目前虽然有热线电话和短信互动平台,但是互动性仍然不够,也过于老套,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热情。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手段,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广播电视媒体与大众形成了良好的交流互动与信息互补作用。但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规模和格局因新媒体的全面介入而呈现出全新形态。社交媒体仍然在不断“拷问”传统媒体。还记得在雅安芦山地震中,当记者们还在马不停蹄赶往灾区、甚至没有来得及出发时,网络上已经有大量信息汇聚。震后不到一分钟,就有微博传出地震灾区的声音;不到12小时,相关微博总数已经过亿。当震中还有一座座“孤岛”未被打通,微博和微信已成为播报灾情、呼吁提醒、寻亲与报平安的重要平台,自媒体平台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息发布的替代作用。同时,在雅安地震发生当天,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均在第一时间以消息新闻、滚动新闻和系列报道等多种传播方式报道雅安地震震中情况,并且在当天推出专题报道地震灾情。当然,各地电台、电视台也充分应用已经形成的资源和手段,随后进行了报道,但是已经慢了半拍。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实报道、虚假报道甚至谣言,造成了社会的局部混乱。
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取得了新的消息源,然后进行发布,这是一个聪明的成功之举。但是,饥不择食之下产生了新的问题。于是,一些媒体在“拿来主义”的匆忙中成为“虚假新闻”的帮凶,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新媒体的一个弱点。
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和新手段的融合之形与行
信息化社会,对于信息的渴望,已经改变了人们被动接受的方式方法、倾向于主动获取。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在数据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特性得到凸显和强化。但是新的形态出现了新的问题和课题:突发公共事件中充满了信息的不确定性,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给了谣言传播空间。而媒体的责任就是要消弭其中的隔阂。
公众媒体可以多方借助于新媒体,应用新媒体,更全面、多角度地去出击,从而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公众媒体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公信力,迅速、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正面报道、引导、辟谣,也可为提高自身的舆论引导力加分。
引导网友、博友、微信友用好“拇指话语权”,也是我们主流媒体的应有责任。进行多方位的联动,以此引导主流舆论,更是我们的责任。
认真分析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独特作用和地位,充分利用它们为传统主流媒体服务、并且进行自觉转型是我们今后必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站立在现代传媒的主要位置。
新媒体来势汹汹,不变革就等于消亡,我们电视可以采取的策略:
1.积极介入:今后,社会上还将不断出现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在新的媒体形态出现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广电媒体应该立即介入这个领域,充分体现出“我在现场”、“权威发布”的姿态和状态,要做美国的“CNN”。迅速融入时代特征,占领阵地,吸引公众眼球、耳朵和注意力。
2.快速发布:在新的媒体语境下,媒体报道的“在场”不一定是“在现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技术手段,快速获取信息并快速发布,不缺位、不失语,体现迅捷和灵敏性;媒体机构可以通过调动各个“自媒体”用户来为其提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类、集纳、整合、阐释”进行有效发布与社会动员。
3.开展互动:信息只有迅速流动才能够体现出价值,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力,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吸引广大受众,提高黏合性。培养长期的客户源。并且开发新的体验模式,引领新的体验时尚。
4.主动引导:针对出现的新情况,主动制造话题,掌握舆论方向;在快速和海量的信息来源中汲取“正能量”,体现主流媒体的作用。
5.专业化加工、完善自身节目制作能力:利用自己特有的和擅长的信息整合加工能力,帮助受众进行内容碎片化和深加工,提炼出高效和有用的信息;制作出无语能比的内容。在视频源制作这一块,要让新媒体望尘莫及。
6.抢夺话语权: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体现出专业水平和媒体责任;通过整合数据信息,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解读,体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主动引领舆论,发挥媒体政治属性,体现核心竞争力,再取辉煌。
7.开拓和营销:在占据主要位置的同时,研究新的营收方式,引入专业的市场开拓团队,开展营销活动,实现新的盈利增长。
8.运营好微信公众账号:正如前面所言,微信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爆发力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改变着传统媒体。可以想见,如果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超过1分钟的语音服务、和开放自由的视频通讯功能,它将会带来更多形式的服务、更丰富的内容,也可能带来更广阔的盈利空间。过去的十年的技术创新完全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方式。世界还将继续和迅速变化着,人们不应该对技术的变革感到惊讶。3G通讯技术发展和4G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应用,WEB2.0(个人提供信息)、WEB2.1(人们相互获取信息)和WEB3.0(可实现对元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不断发展将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社会不断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并采取行动,不要总是急着赶路,而忘记我们是为了什么出发。
9.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心理,比如拍一部电视剧,观众喜欢什么演员,剧情该怎么发展,该怎么结局,等等都可以用数据分析得出,观众早就不是被动的接受了,而是多了主动权。对用户评价、观看记录、用户好友推荐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甚至会收集观众按下暂停或快进的数据,从而找出用户喜欢的视频风格、内容风格、导演和演员,等等,这些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制成一部电视剧。电视台和节目生产方根据大数据的研究应用,使节目制作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甚至激发观众的潜在需求。美国神剧《纸牌屋》就是运用大数据的一个例子。《纸牌屋》的成功得益于Netflix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分析,Netflix在美国有2700万订阅用户,在全世界则有3300万,它比谁都清楚大家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有研究表明每天的高峰时段网络下载量都是出自Netflix的流媒体服务,去年人们在网上看流媒体视频的时间比看实体DVD的时间还多。每天用户在Netflix上产生3000万多个行为,比如你暂停、回放或者快进时都会产生一个行为,Netflix的订阅用户每天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还会有300万次搜索请求,询问剧集播放时间和设备。还有现在风靡中国的一些韩剧也是边拍边播,充分地分析观众的需求。以后谁用好了数据,谁就将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10.与其他网络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我们都知道万达的王健林与淘宝的马云有一个亿元豪赌,也就是传统的店商和新兴的电商今后谁占主导的问题。可是赌归赌,王老板日前对媒体透露,在跟马云赌之前,万达就已开始招兵买马做电商研究,最终的思路是做“大数据”、大会员体系,即发展会员,尽可能多地将客流量转化成会员,把会员消费的次数、额度、喜好等建立和掌握起来,对会员消费行为作出精确分析。由消费者数据引导生产制造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变革是巨大的。我们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争不也是以上模式之争吗。让人佩服的是王老板的深邃和包容,豪赌不久,王就屈尊认输,转而主动与马云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商务进行深度合作。所以我们的传统媒体业必须要放下身段与新媒体展开合作,或者自己也得进军新媒体,不能关起门来造节目。观众不光有需求,还要有体验。模式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当前最火的几档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与腾讯合作,第三季独播权落户腾讯。《我是歌手》则与乐视网联姻。《爸爸去哪儿》则花落爱奇艺。目前虽然主要方式都是电视台向其他视频网站卖播出权,但以后应该会走向更多更深的合作,利用新媒体的网络经验,探讨利益风险分摊机制。
11.有线电视网是一个天然封闭、安全且高速的网络,有线数字电视这些年来大规模的推广与普及,已经为广电行业带来了一个巨量且详尽的真实用户信息数据库。我们要利用好这些数据,在这个数据库中,人口统计特征数据、用户内容使用数据与行为痕迹数据、搜索与需求信息数据、消费行为数据、社交活动与意见信息数据等等都已经具备。有线电视运营商的网络和用户是其核心资产,而其中的数据(包括用户基础数据、网络数据、网管/日志数据、用户位置数据、终端信息等)是运营商的核心数据资产。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最有价值的数据来自基础网络,对于基础网络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是运营商大数据挖掘的最重要方向。
我想,传统媒体电视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分析和应对,何愁变革不成功,突围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