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数字化内容生存

2006-04-21 中国教育电视台 张涌 依马狮网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跨领域应用扩展,曾经被视为高技术、高水平且常常被冠以“专业”美名的模拟广播电视似乎已是昔日黄花,寿终正寝了。正如日中天的IT技术正不断地向传统广播电视领域渗透。数字化的种种优势频繁地“曝光”于各类专业杂志。曾经陌生的“数字化”概念,如今已成为广电行业的“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付诸实施,不少“捷足先登”者已开始总结阶段性的经验。数字化的诸多优势已使人们逐渐淡忘了曾经“辉煌”的模拟时代,模拟电视的劣势也已成了体现数字电视无可比拟的优势的一面镜子。
    随着数字化媒体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并非是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真正的“突破”是其带来的应用领域的深层变革,其结果是媒体的最终产品——节目的创新。试想,如果各媒体仍然在各自赤巨资打造的数字化平台上延续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无疑是对投资的极大浪费,这也将使更个广电数字化的战略实质无法得到彻底的贯彻。 
    广播电视实际上是在为全社会提供文化和信息的消费,其目的只有一个:“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对象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电视的竞争已拉开序幕,国内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将成为这场比赛的最终裁判。 
    数字电视的“终极”目标已将“平台”进行了重新定义,未来中国的数字电视平台相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可能只有“一个”,就是数字电视网络,随着国内传媒资源的整合,“台”、“频道”这些传统概念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节目定位方式在“未来”可能会有质的不同,电视遥控器可能会“进化”成微型键盘,并通过关键字检索您所需的内容;数不清的节目到底谁属于哪个台或哪个频道已不再重要,但观众(客户)会记住那些与新颖的内容同样令人悦目节目名称,并通过这些优秀节目,对制造她传播她的传媒或机构产生认同,而不是出于对平台的认可,继而盲目肯定其全部价值。 各路数字传媒将在全新的平台上展开服务的竞争,而所提供的服务仍然是“内容”;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数字电视的最终服务是有偿的,在大量的内容、信息可供选择的前提下,用户的选择和判断将变得异常果断,没有人会为对他毫无价值的信息付费。可以想象那些制造和传播“不受欢迎”内容的传媒在付费电视中的获利可能为“零”。 
    在国内广电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一些强势媒体,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完成了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初步计划,各种专业频道相继诞生,显然频道的迅速扩张会给节目制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压力终将转化为参与数字节目竞争的核心能力。 
    在中国电视传媒这个大环境下,部分媒体在形式上拥有全国性的覆盖,却无法拥有全国性的市场;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电视竞争大潮,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应对将决定他们以何种姿态投入竞争。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必然导致媒体在管理、生产制造、传播以及服务等环节的深刻变革。毋庸置疑,“强大”的依然会“强大”,但变革仍然为那些曾经的“弱小”提供了变为“强大”的机会。 
    尽管广电行业内部的数字化变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对于媒体的服务对象来说,唯一的问题是:数字电视能为“我”提供哪些服务。只有个性鲜明的媒体才可能创造个性鲜明的服务。在传统的消费领域,大型的百货商场充当了终端用户的消费平台,是典型的“大而全”,但当你步入一家购物中心后就会发现,要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不得不面临再次地选择,消费心理的变化引发了消费行为的变化,更多的专卖店和各种“特色”经营的连锁销售机构应运而生,“小而精”的个性化的服务更有针对性,目标市场定位更准确;在明确了满足何种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更多的选择,更专业的资讯服务会使消费者感觉“别无选择”。 
    对于专业节目,很多人会认为其收视范围过窄,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但如果站在数字传媒所服务的主体“观众”的角度来解释,专业节目恰恰迎合了个性化的需求,且这些并非孤立存在的需求间的联系又会进一步提升节目的服务功能。例如《鉴宝》节目,一个主要以文物鉴定为主题的专业节目,却衍生出了一段段充满了文化、历史以及人文色彩的生动故事;从事收藏的人通过她重新认识到了藏品的历史价值,略晓历史的观众可能会因此产生对收藏的兴趣,普通观众在聆听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文物价值“竞猜”,节目的内容丰富,节奏鲜明,但都未脱离专业的主题。可见,专业节目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要远远大于那些内容似蜻蜓点水般的“综合节目”。
    又如一档以摄影为主题的专业节目,虽然播出频率不高,播出时间也不理想,但如果你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或只是想了解相关的摄影知识,电视就成了获得此类信息最简单、最直观的途径,摄影构图、拍摄技巧、专家讲评乃至是数码相机的选购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看电视的方式获取;特别是在国庆节期间播出的以反映时代发展为主线的摄影作品展,使观众通过欣赏摄影作品的形式重温了社会、文化的显著变化,一档专业节目,没有丝毫的“学术”味道,同样体现了专业节目的个性化服务功能。 
    专业节目的个性服务功能将促使收视群体不断地分化,以传统的收视概念来计算专业节目的收视率显然是不科学的;假设一档专业节目在1000名观众调查中有50人收看此节目,同样是这档节目,如果在500名目标观众中调查,同样为50人收看的收视率数值所反应问题就会有本质的不同,专业节目的收视率数值体现的将是基于某种“质”的前提下量的变化。随着机顶盒技术的发展,节目被选择的频率、停留时间、目标观众群的分布及规模等情况都会以量化的数据反映出来,更准确、更透明也更具分析价值。 
    拥有相对垄断资源的媒体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准确地服务目标市场,必然要进行整体运行模式上的细分,最终形式类似于一家拥有多个专业出版机构的出版集团,但与此同时,原本相对集中的内部资源将被分流,且不可能实现的平均分配也将导致旗下的专业分支在“专业”能力上的差异,这就为那些曾经的“弱小”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完善相关的运行机制,集中优势兵力在“专”上探索并实现突破,继而将单一的“专”推广为“多专”,原本单一的专业出版机构同样可以通过内部整合,成为多专的出版集团。如果仍以传统的发展概念采用先形成规模再细化分工的方式,自身“实力”的制约将导致在过长的战线上无法实现重点的突破,不但实现不了“大而全”,甚至可能跌入“小而全”的死循环中。 
    每种成功模式都与当时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采用相同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既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不如采用更高效,更实际的方法,直接将发展重心指向目标市场,继而形成以“多专”为核心竞争力的规模。 
    随着国内引进的境外节目逐渐多元化,我们可以有机会看到例如《探索》、《国家地理》、《历史频道》等众多的优秀节目,内容涉及科技、旅游、人文历史、名人传记等诸多方面,深刻的内容使她们不会像“时尚”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人遗忘,“专”仍然是其成功的关键。 
    优秀的专业节目源于“多专”的节目制作人员,不同的教育背景,多方面的实战经验,决定了更具创意的视角和更清晰的思路。节目的专业性更多的体现在内容上,如果节目制作人员对其制作的节目内容不深入研究,只是按照任务来实施的话,专业节目可能就会演变为“小品”。 
    节目制作的专业技术主要体现在应用能力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只产卵后的海龟正准备返回大海,同时一名摄影师也在跟踪拍摄,海龟每走几步就要回头观察,为了“准确”地表现海龟返回大海的过程,每当海龟回头,摄影师就停止拍摄,直到海龟继续前行。技术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非常人性化的故事情节却因为摄影师的过分“单纯”而失去了意义。因此,节目制作人员涉猎的知识面要更广,要更勤于思考。眼界的扩展会使人洞察到更多层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就可能是一档优秀节目的最初创意。 
    “未来”数字电视节目的竞争,实际上也是节目制作“专才”竞争,以数字化变革为契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更广泛、更灵活的运用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可能轻易的实现资源垄断,各媒体将面对数字电视变革的巨大挑战,但周遭的种种“诱惑”又常常使人无法甘愿“寂寞”,在不断地探索与拓展电视媒体发展领域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潜水”,培养人才,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准确地预测形式,果断地正确决策,如同是在攀登媒体“珠峰”,但无论未来电视媒体如何发展,赖以生存的服务本质仍然是节目,更“专业”的节目。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