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影视运动影像的审美表达

2006-04-20 中国传媒大学 王鹏 刘海舒 依马狮网


    运动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共有属性。对于画面语言影像系统来说也不例外。运动影像属于画面语言的一种,它是通过画面内部要素的运动或是通过外部技术条件来达到一种影像或是情绪运动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运动感的获得不仅仅指视觉感受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美的获得,一种影片主题观念上的运动感的体验。这种体验的过程有时是在“静悄悄”的环境下产生的。同时还应指出的是,不管是画面内部运动还是外部运动,其根本的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外部动作事件上,而往往产生于感情和思想的动作——内在的动作。“银幕运动的连续性不是物理的现象,而是艺术的、心理的现象”(《影片的美学》B日丹)。这种体验可能更为重要。
    感情的涌动和爆发,是影片本身力量在观众心中的真实体现,它不仅丰富了观众对于影片的审美,而且对于理解和深化对于主题的认识,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力量的体现毫无疑问首先来自影片影像的内部运动。其具体依靠的两个因素,一个是音乐音响的作用,另一个则是演员的表演。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谈到声音的作用时,贝拉·巴拉兹曾经说过“有声片的任务是为我们展示我们周围的有声的环境,我们生活其中的有声的世界,……这一切都向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的影响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在影片的叙事达到某个点时,贴切主题的音乐的出现,往往能起到感情爆发或是直陈人物内心的作用。在好莱坞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当瑞克再一次见到抛弃自己的女友时,深埋于内心的感情再一次被唤起。随着他的琴师为他弹奏的音乐响起时,往事一幕幕重新闪现在他脑中,旧日冷漠的瑞克此时变成了一个充满爱怨情怀的,感情丰富的男人。那首钢琴曲不仅成为瑞克与爱尔莎感情联系的纽带,而且还是打开瑞克感情阀门的钥匙。同样的,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中虽然主人公朱丽叶因失去其丈夫和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但在贯穿全片的淡淡的音乐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她心灵的细微变化的。音乐作为抓取人心灵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但音响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比如在影片《风语者》中,受伤的乔伊在后方的医院接受治疗,他独自呆坐在轮椅上,一位护士过来轻拍他的肩膀,但他毫无察觉。萦绕他的是刚刚结束的战争中激烈的炮火,战友受伤倒地的声音和垂死者的哀号。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只有这些音响包围了他,使他不能自拔。此时他的心正沉浸在刚刚结束的战争中,充满了痛失战友的悲伤之情,所以对护士的拍打毫无反应。这种审美感受不是依靠外部镜头的运动和变化实现的,而是内在的、精神的运动,是体验和情绪本身。“银幕上的运动本性是剧作的,艺术中的运动首先是情节”(《影片的美学》B日丹)。
    影响外部的运动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谈的,实际上就是摄影机位和镜头的运动。它直接带来视觉上的变化,对于主题和感情的表现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拍摄者或是摄影机的外部运动强调了画面的动感,甚至是某种紧张的感觉。曾有一幅获奖照片,拍的是太平洋某岛国进行的选举。但画面中却没有投票选举的人们,而是两个手持冲锋枪,拿着投票箱在丛林中急速奔向直升机的士兵。摄影记者也与飞奔的士兵同时同向运动。由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军人背后茂密的绿色丛林被拉成了一条条绿色的线条,甚至军人也变成了略显模糊的色块。整幅照片模糊的效果突出表现了这个岛国所处险恶的政治现实及民主的不易:在投票结束后,票箱要有军人护送,并且要乘直升机快速离开此地。拉成直线的丛林和模糊的士兵加强了画面的动感,从而揭示了所要表现的主题。
    镜头与移动对象的距离和角度也会决定其意义。一般而言,镜头越远,俯角越高,动作便会显得越慢;反之,近距离和仰角均会放大和加强速度及动作。一个男人奔跑的场面用不同的机位拍摄,结果造成的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是大远景的俯角度镜头,该人物会显得既无能力又缺乏影响力。电影《摩菲斯特》描述了一个在二战中与德国人委曲求全合作的演员,最后仍被德国人抛弃的故事。片名“摩菲斯特”本意就指的那些与魔鬼合作的人。主人公在心理上自始至终处于卑微懦弱的地位,虽然德国人也给了他很多的荣耀,但这仍无发改变其事实上和心理上的犹太人身份,但这一切并未得到深刻的体现。终于,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一切都爆发出来,这也是本片的高潮。主人公深夜里被带到一个广场中,漆黑一片,俯角度拍摄,突然一束强光照射在身上,他由于害怕而在场中到处躲避强光,但光亮仍死死的照着他,使他无处可逃,惊恐万状的表情是其心理状态的完整体现。而静止不动的俯角度机位与因为绝望四处乱撞的主人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可以说加强了影片所具有的主题效果。而若由中景仰角拍摄,相同的人物可能就会显得充满活力与控制力。
    当摄影机对某一角色进行跟拍时,实际上属于一种主观的镜头,它把人物与观众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合并,观众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所期待。在昆汀的《低俗小说》中,暂时逃过追杀的主人公不得不再一次回到住处拿他的手表。他警惕得把车放在离家附近的地方,摄影机从他下车就开始跟,慢跑,然后翻墙,爬楼梯,直到家门口,插钥匙,一个镜头,一气呵成。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情,同时又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增强了好奇心,具有了参与和欣赏的乐趣。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整部片子都是用摇摆不定的摄影机拍摄的,几乎都是“运动镜头”。虽然看完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不太舒服,但作为整部片子来讲,它正好表现了现在都市的喧嚣与烦躁,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浮躁的情绪这一主题。可以说,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统一。
    除此之外,在拍摄宏大的场面时,往往需要运用诸如升降镜头等大范围的镜头调动。这种镜头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交代人物出现或是事件发生的场景,而且不可避免的有一种抒情的意味,甚至使影片带有一种运动似的愉悦。在理昂尼的《美国往事》中,影片开头的移动摄影制造出了一种抒情的效果,给予该片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在这场戏中,影片重建了二十世纪初纽约下东区的景象,一群犹太移民要在这块机会的乐土中努力挣扎求取成功的忙碌的情景。摄影机吊在半空中回旋移动,使得影片一开场就带着史诗般的氛围。而单纯的升镜头带着一种正义和向上的力量。考夫曼在《太空先锋》中拍摄喷气飞机升空画面时,运用了同步的升镜头,重现了早期美国航空计划中许多令人振奋的试验飞行,而这与全片昂扬向上的基调是一致的。弗莱明的《乱世佳人》堪称经典,其中在慰劳伤病这段中,摄影机先拍费雯丽的特写画面,然后慢慢向后拉,同时升镜头,这时银幕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伤兵。镜头运动至极远景时停下,远处的旗杆前,一枝破烂的南军军旗在风中摇摆着。这近似两极化的影像对比是令人震惊的,甚至是具有讽刺性的。它不仅预示着南军的必然失败,乱世儿女的悲欢离合,而且对女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了讽刺,虽然这种讽刺并未明说,但是通过镜头的运动,通过反差的存在和“真实”的呈现,使这种意味更为辛辣和回味。
    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主题决定技巧,技巧的运用都必需是为主题服务的。单就画面的运动而言,并不是为运动而运动,它同样也受制于主题的表达。符合主题内容的画面运动可以起到增色添彩的作用;而一旦脱离了主题,单纯的追求画面技巧,则无疑是在建造华丽的空中楼阁。执导《死刑犯的逃亡》的著名摄影师布列松谈到这点时说“我看过一部影片,那里人们总是不停的奔跑,而动作展开的却非常缓慢。相反,也有一些主人公一动不动,而影片却具有急速的节奏。我发现,镜头的节奏并不能改变内在的缓慢性。只有内在纠葛的开始或解决,才能使影片获得急速的节奏和真正的运动。”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