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金帆奖”声音录制技术质量奖评比的几个问题

2006-04-05 朱慰中 中央电视台 依马狮网


    一年一度的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金帆奖”评比工作在每年的11月份如期进行,2005年度的评比工作已在重庆顺利完成。从评比的总体结果来看,各电视台所选送的参评作品的技术质量水平都在逐年地稳步提高。尤其值得令人惊喜的是以往所谓名不见经传的一些兄弟电视台,在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脱颖而出,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从获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对作品中有关声音制作上的创意、构思、策划、编排以及精细的技术操作和艺术处理等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而且从2005年开始,增设了立体声节目的试评项目,各地电视台都非常踊跃地予以选送参评,说明了各级领导对节目声音制作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人力、设备和经费诸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投入。通过“金帆奖”的评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技术制作同行们的工作热情和对技术和艺术上的执着追求的积极性,这无疑将对提高我国电视节目声音的录制质量水平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以下就有关节目声音录制技术质量评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 电视节目声音的电平问题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励办法”中有关声音制作技术质量评定办法的规定,对节目声音电平的评审包含在客观测试和主观评定两大项之中。节目声音的客观测试评分占总评分的20%,主观评价占总评分的80%。而客观测试分完全是针对节目的声音电平通过电平测试仪表来进行测量评分的,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测试:节目引带1分钟彩条信号中1kHz声音基准工作电平,以及节目内容中对节目声音电平的5个电平量允许范围的抽测点(两个声道,共10个抽测点)。节目的声音基准电平目前总局已统一规定为:模拟电平为0VU,+4dBm、数字电平为-20dBFS。这一电平基准很重要,因为它是节目声音工作电平的基准依据,是节目声音质量的基础。任何偏离基准的声音录制将会导致声音质量的下降。图1和2分别为杜比公司用声音响度表对一天中上星节目不同频道和同一频道不同时间的声音响度的测量结果。

“金帆奖”声音录制技术质量奖评比的几个问题
图1 各电视台节目声音在同一时段的声音响度测试结果
“金帆奖”声音录制技术质量奖评比的几个问题
图2 某一电视台节目在不同时段的声音响度测试结果

    从图1中可见的响度电平之间的差异虽然与节目声音录制电平无关,但可反映各台在电平传输或共用电视接收系统过程中的电平设置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在图2中测出了某台在近1小时的节目中声音的响度有较大的变化,虽然也许节目类型的电平大小与动态范围不同,但也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电平设置上的差异问题。这也许是许多电视观众因为对不同频道的音量大小不同而需要经常用遥控器来作调整,由此而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吧。
    在对引带声音电平的测试中,差不多一半以上的参评带还是相当地规范,CH1、CH2声道的基准电平分毫不差。大约不到1/4的参评带存在如下问题:偏离标准值2dB以上;CH1、CH2声道之间有偏离;CH2声道未录上基准电平;基准电平与节目内容电平有明显差异,并可发现基准电平是在节目内容录制完成之后补录上的,完全失去了基准电平设置的作用。正是由于基准电平设置的不规范,即使电平运用范围得当,也会易造成像削波失真、噪声、动态范围狭窄等类的声音质量问题。
    关于节目内容的电平允许范围问题。电平的抽测点会根据节目内容的正常情况来进行测试(符合节目剧情的耳语、音效的淡入、淡出点处不作测试)。目前大部分的参评作品均选送了数字录像带。电平的允许范围大致按图3所示的范围来进行检测。电平范围的测试只是检测电平是否有超标的现象,最高峰值电平不应经常超过-5~-3dBFS、最低平均电平不应持续性地低于-28~-30dBFS。如有超标,说明在节目声音制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握电平的动态运用和处理。
“金帆奖”声音录制技术质量奖评比的几个问题
图3 不同类别节目声音响度的允许范围

    二. 关于国际声录制问题
    大多数参评作品都能较好地按国际声录制规范进行录制。对于目前参评“金帆奖”的节目类而言,除了实况类综艺节目以外,专题类、电视剧类、译制片类等节目均要求录制国际声。单声道节目的国际声应记录在CH2,立体声节目时,CH1记录混合(播出)声的左声道、CH2记录混合(播出)声的右声道。而此时的CH3可记录国际声的左声道、CH4记录国际声的右声道(目前对立体声的国际声轨还没有明确规定)。
    至于多声道环绕声节目,其声道分配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CH1、CH2为立体声左右声道,CH3、CH4记录杜比E码流(该码流可记录多达八个声道,既可以记录八路单声道信号或四路立体声信号,也可记录5.1环绕声加两路立体声国际声或7.1环绕声等多种组合方案),因此目前对环绕声的国际声录制也同样没有明确规定。
    目前常见的国际声录制问题为:(1)应该作国际声声道的节目没有认真去做,某些时段有国际声,某些时段又等同于混合(播出)声。(2)应该作国际声声道的节目根本没有去做,只是将混合(播出)声道全盘复制到国际声道,给人以一种错觉。(3)更有个别的情况是,从节目内容一开始,只录有一个声道,而CH2则一片空白。没有按节目声音制作规范来执行。说明了相关部门在选送作品时没有认真把关、复核。

    三. 关于节目声音的制作质量问题
    节目声音的制作质量主要包括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的质量,是主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精良的作品在频响、失真、信噪比和动态范围四大音质评价指标上主观感受应该是清晰、柔和、丰满、有力度、明亮而又细腻、融合而有层次感。优秀的作品在声音艺术创作和处理上所体现的应给人有真实、自然、清新而又亲切、有现场感、空间感、位置感以及在立体声节目中的立体感,能给观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优秀的节目声音录制质量首先给人的大致是以上的这些感觉,这就需要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精心设计和操作。包括从最初始的话筒选型、话筒摆放、调音、录音、混录及缩混技术、音乐和音响效果的选用、声音处理设备(包括母带终混处理)的运用、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到总体构思、风格、艺术修养等的推敲和提炼,无不凝聚着声音制作者辛勤劳动的心血。
  
    四. 关于节目声音的制作难度问题
    除了在节目声音音质的各项指标及其艺术处理方面需作评价之外,节目声音的制作难度是评价节目声音录制技术质量的又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主要从以下几项来考量节目声音制作的难易程度:
    (1)是否用同期声、部分同期声还是非同期声录制。
    (2)是否为现场实况制作,或是有异地间通过卫星转传录制的节目。
    (3)是否使用对多重声源进行拾音。
    (4)节目场景转换的拾音是否频繁。
    (5)拾音条件的难易程度。
    (6)艺术和技术创作含量之多少,制作风格是否新颖、有创新和特色。
    (7)声音制作系统的配置是否合理。
    (8)申报材料是否规范。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