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从电影人才培养入手,解决影视制作行业发展短板

2014-08-28


  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上,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大方对于中国电影人才的缺乏不无遗憾,“大好的机会,我却至今拿不出人选”。为什么说出这么悲观的一句话?原来,与北方电影集团合作的“卡神”想帮中国电影培养人才,但尴尬的是,按照卡梅隆开出的“能力清单”,中方却找不到这样的“苗子”。

  “卡神”究竟要什么人?要有制作经验、拍摄经验,最好还有摄影的经验,还要懂3D、懂外语。可是就在两年前,却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荐。

  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正旺盛发展,但是优秀人才的匮乏却无法为这种发展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动力。目前中国电影人才稀缺非常严重,涉及到电影的各个环节——策划、制作、营销、后期制作等等。从专业角度来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录音等方面的人才凤毛麟角,复合型人才几乎没有。

  “中国电影就像中国足球,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技术。”导演冯小刚的这句话,至今还在各大知名影视制作公司高层中流传。那么,我们究竟缺乏什么样的人才呢?

盘点四类人才大缺口:

电影技术人才

  中国国际电视制作总公司资深影视经纪人张超曾表示,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突破电影制作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从各大热门影视制作公司的高层反馈得知,目前国内影视制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的高手往往被几家争抢,造成了人才自我膨胀,底层人员靠跳槽虚高能力的不良影响。同时,不稳定的团队结构,也为团队顺利完成项目造成了极大的违约隐患。在面对电影人才的高缺口这个问题上,如 Base FX, 天工异彩,视点特意等国内优秀制作公司,经常和其他优秀工作室借调人才,互助互利。尽管这种良好的合作方式使得项目可以顺利完工,但是电影人才的缺乏却是不能通过合作的方式瞬间提升的。每年仍然有大量国产电影将项目拿到国外,如韩国去制作。

3D动画人才

  一部《阿凡达》宣告了3D电影时代的来临,被人们称作电影的第三次革命。近几年,3D电影的发展从刚开始的技术震撼一步步走向了技术吐槽的阶段。“只有字幕是3D的吧”,“3D电影,摘下眼镜还是2D”,“头晕的厉害”各种吐槽都表示,观众对3D电影的认知以及期待越来越高,而3D技术的发展却为再上一个高峰。由于3D电影实拍技术难度大,费用高等原因,国内外大部分电影还是2D拍摄,后期转制3D。事实上,尽管去年3D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仍维持了约1%的增长,但在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北美,3D电影票房却下降了1%,而今年好莱坞计划的28部3D影片也较去年减少了6部。但在中国,最先对3D失去热情的并不是观众,尽管被屡屡指责“制作粗糙”、“滥用3D”,但观众仍然乐于为3D电影买单,以2013年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为例,3D版本带来的票房收入占其全部票房的91.2%。中国对3D电影的需求仍然强大,优秀的3D人才和3D制作,才是挽回3D电影名誉的根本。

文化创意人才

  从2009年的62亿,直至2014年可能达到的280亿。短短五年时间,中国电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天至少有3家新影院开建,每天新增的银幕近20块,很快,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业内人士普遍反映,电影人才从编导到后期制作各环节几乎都很匮乏,尤其缺乏一些既懂电影艺术,又懂市场营运的跨界人才,有创意的人才。我国的电影人才真正缺的是想法,无论是电影艺术创作人才,还是电影技术人才,中国电影不能单纯地强调缺乏技术。科技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意非常重要。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还是一个辅助手段,最终呈现的应当是文化本身。

电影营销人才

  一部电影只拍得好还不够,要卖得好才算成功。先进的营销观念和模式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付诸实践,都在谈电影产业化。但产业化不是喊口号就能喊出来的,它需要落实到电影企业的经营层面上,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人才结构和运作技能上,具体到电影营销环节,就需要在营销人才上大做文章。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像张伟平那样真正懂得卖电影的人特别少。而从一些招聘网站的统计来看,电影营销也是相对比较热门的岗位。

  2013年,几部全民营销的电影成功赢得高票房,激发了电影营销的话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民回忆”的青春牌、《中国合伙人》:搭车“新东方”话题营销、《小时代1:折纸时代》:粉丝电影,一呼百应、《私人订制》:充满争议的冯氏广告。2014年,电影营销最为出色的两部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PK 《后会无期》,纷纷凭借强大的粉丝效应以及两大导演自身多年积累的话题性,分别获得了3.96亿和3.90亿的首周票房。

  两部影片所用到的推广方式——话题、互动、自黑、明星、肉体、情怀;微博、微信、门户、论坛、贴吧、APP、植入、电视、报纸、杂志;线下活动等等,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传播和营销效果却不容质疑。两部影片的营销当然为票房做出贡献,而更主要的原因或许是“郭韩”的品牌效应和日益壮大的电影市场。不否认郭韩二人的才华,但二人品牌的成功也存在很多偶然性。无法肯定,这样的品牌是否可以复制,但保护已有品牌的可持续性,不容忽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新领域的不断开发,影视产业链正在向海外市场、音像和新媒体等各个领域纵横延伸,由此,便需要各个领域和层次的人才发挥作用。需要电影人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跟随数字化时代的潮流,技术+创意的结合,才能制作出更优秀的电影。

  BMPT北京国际影视制作论坛的举办,毫无疑问,是应运而生的最佳力量平台。集结影视制作内容交流、信息分享、洽谈功能为一体、汇聚全球顶级影视制作艺术家,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分享站。BMPT,旨在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努力完善与优化中国影视制作,为中国电影人才提供世界级的交流环境和不可复制的艺术碰撞。

BMPT 电影人才 影视后期制作 影视人才 3D影视制作 电影营销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