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两期,本人通过首篇《从DTTB的国际态势反思我们的经营方略》(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下简称DTTB),谈到续篇《“手机电视”的广播优势》。一人抛砖,引来上至最高当局的广电总局,下至名不见经传的通信工程公司,对所提及的几个要点,皆发生兴趣。毫不意外的反响证明:一方面广电人(包括IT界)对DTTB的主观认识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初期阶段,人们的需求孕育了DTTB的茁壮胚胎;另一方面漫长的DTTB准备期集聚了大量潜能,客观的市场引导了人们对DTTB的倾心与关爱。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在DTTB的宏观概念下,讨论具有更为宽广应用范围的固定接收。
一. 市场分布的现状
我国电视机等广播接收显示终端的保有量近4亿台,它们无一例外地被用于固定式接收。然而有资料显示,据2004年底的统计,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亿户,在这1亿户中有1/3以上是2台以上的接收机,不管有线电视网的收费管理有多大的漏洞,在全国有线电视网上服务的电视机毕竟是超过了2亿台。那么,还有近2亿台的电视机在做什么呢?以下图1是对我国17个不同城市的抽样调查结果。很显然,这4亿台电视机在固定接收的总盘子里,将有2.6亿台成为无线固定接收的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这就是说,在完全不与有线电视网形成竞争态势的前提下,DTTB用于固定接收的用户,将超过现有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对象的2倍以上。而且,假如我们的政策和策略能够像已先于发生的国际案例一样,协调广电有线与无线的两张服务网,将CTV over WTV,再把WTV over CTV,那么,这4亿台电视机不就尽然囊括于广电麾下?再有对电视内容的有限保护,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担心IPTV的掣肘呢?
在广电的有线与无线的两张网上,假如我们把电视服务作为对象来研究,固定接收服务与移动接收服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建立如图2的基础类模型。如图所示,在有线网与无线网的交集中,恰恰就是在图1中所示有线网上的流失部分,而DTTB无线网与固定接收服务的交集部分,又恰恰就是城市边远的有线电视“盲区”。当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正在把人们推向郊外的时候,先期到达这些“盲区”的不是下岗工人,也不是普通市民,而是“白领社会”。这对市场运作的今天,就显得格外充满商机。况且,广电还有“村村通”的大政方针。
当我们针对这4亿台电视机来研究DTTB的固定接收时,特别是当图2的概念被广泛认可以后,很有可能将引起有线电视运营者的普遍“闹心”:原本是我的“蛋糕”,为什么你来分?这一点也不足为怪,自从2001年国际电联(ITU)宣布全球电信开放以来,像AT&T、马可尼这样的老牌运营商无不“闹心”。然而时世变迁,全球的电信事业却做大了,体魄也增强了,大家又开始“暴收横利”。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上层,只要在宏观政策上做以引导,以规范化的市场约束竞争,既不形成无序竞争的残酷局面,又能拾遗补缺的互为补充,还能各显其能地开辟新市场;另一方面来自基层,广电的整体意识确实需要再造,今天你是总经理,而明天就可能是破产者;在WTO的开放市场中,没有任何的“蛋糕”属于谁,今天可能属于你,而明天就可能属于他;倘若再换一个角度,“蛋糕”很可能是你的,可是未来的“蛋糕”并不能现在就吃到嘴里,那么,同为准备吃的“蛋糕”,为什么不去准备吃比“蛋糕”还诱人的“奶酪”?而且,“奶酪”就在现实中(下文将提到)。总之,对于初涉市场的广电意识来说,更新观念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由此可见,倘若把DTTB的功能仅仅归结于移动接收,而忽视它更为重要的固定接收服务,其结果必然导致对2.6亿台电视机市场和服务的渎职,也完全违背了“村村通”的初衷。所以,无论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看,还是从技术服务的内涵上看,把DTTB冠以“移动电视”不仅是基本概念的误解,也是宏观策略的误导。
二. 国外的基本经验
国际上DTTB的发展并不是绕过有线电视的普及区,而是从有线电视的密集区开始。全球第一个关闭模拟无线广播,开播DTTB的德国柏林及周边勃兰登堡地区,既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也是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最早的地区。还有荷兰,那是一个非常重视绝色环保和人文的国家,它有一条法律,房龄在100年以上的建筑,无论是维修或变动,都需要政府批准,并拨发40%的费用,而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重要城市到处可见保留传统风格的建筑,这样一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干预下人们已经没有在屋顶或适当地方安装天线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加促使有线电视的迅速普及。进入90年代,全国有线电视覆盖率就达到95%。然而,政府在2003年核批DTTB运营执照时明确规定,所有无线播出的信号必须保证在不伤害人身健康的前提下,能以微型室内天线,固定接收信号良好的全国电视频道节目,初期的目标对象明确指向没有完善有线电视服务的地区。于是,无论是在不得凿孔引线的历史建筑,还是在远郊区的城堡建筑,所有用户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接受电视服务了。同时,政府又通过制订的新法律,限定近端微波辐射对人身伤害的技术指标,无疑又为小功率多基站的发射技术提供了发展契机,从而使DTTB的小区接入服务达到覆盖全国面积的85%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虽然他们采用了与全球并不兼容的ISDB-T标准,但是却认真考虑了对固定接收和有线接收的兼容性。在DTTB组网初期,有一张配合宣传日本DTTB的卡通图(如图3),它形象地描述了电视接收的发展历程,说明在电视接收一方,经历了两次拔天线和两次插天线的过程,每插一次天线,就是一次接收服务区的扩大;由一个天线为一个接收机服务到为一个楼群的小区服务,再到为一个服务区的地区服务;而且每经历一次变革,都是内容增质与增量的突变。经过“两拔两插”,至2004年底,仅东京、大阪和名古屋3个大都市,就有820万有线电视用户接收DTTB节目,至2006年12月,将达到1200万户。这很有可能就是DTTB未来发展将成为移动/固定接收兼容的大趋势。日本兼容移动/固定接收是通过三个主要措施实现的:
一是在无线电管理的频段划分做文章。日本的DTTB使用UHF频段(470~770MHz)中一部分,并将6MHz带宽分成13个频率段,每个频率段使用相同的带宽,既可以传送HDTV,又可以传送2~3套SDTV。由于现在处在试验运营期,只发放一个频段的运营许可,即面向移动接收的“1段服务”,通过同频中继(SFN)规划组网,而其它频段预留给多频中继网(MFN)。而且,他们又把“1段服务”进一步细化,分为3个复用频段,2个传送SDTV,1个面向手机传送码流较低的视频服务。因此,在SFN无线网络上,日本将固定接收的高容量传输与移动接收的微型传输(如手机)相融合,兼顾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多样性服务。而恰恰是这种思路为DTTB的运营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从2004年1月富士电视与NTT合作运营手机电视以来,尽管日本的手机普及率很高,但市场效果并不明显,面向服务的主要群体——日本年青还没有从卡通册的沉沦中自拔,60日元(约4.5元人民币)一本的卡通册能看若干天,还能赠友和互传,完全可以解决在地铁中的枯燥问题。因而,日本手机电视运营近2年,用户总量不及DTTB固定接收的1/20。可是东京市区以无线固定接收方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