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回眸2005

2005-12-13 汪稳功 依马狮网


    花开花落又一年。
    当着乙酉鸡年的背影渐行渐远,丙戌狗年的芳容愈加明晰之际,留存在笔者脑海中的2005广电记忆也愈发变得清晰。突破不断,量变中酝酿着质变,是笔者对2005年的基本概括。
   
回眸2005
以11月15日,青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竣工仪式的举行为标志,数字整转在2005年实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局部突破。虽然,单从全国已实现数字整转的用户数量来考量,我们距3000万的阶段目标尚有不小的距离,但考虑到青岛整转成功所产生的巨大示范效应,以及历经三年多时间的宣传推广,数字电视的概念在百姓心中的认同度不断走高的事实,又给了我们期待来年出现整转大跨越的信心。
    数字整转的局部突破,也为高清电视的推广打通了瓶颈。9月1日,全球首个华语高清频道由央视开通并率先在杭州等地落地。这,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广电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它的开通,标志着高清生态链在中国,已从前端采集到后期制作包装,直至播出传输和接收的全程得以建立,也使得2005中国“高清元年”的提法得以盖棺论定。
    央视《高清影视》频道的试播,使得以往在推广高清方面的厂家“独角戏”,发展成为厂家与电视台的牵手“双簧”。下一步,就要看观众买不买账了。而要让观众为高清买单,我看首先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有高质量的吸引人的节目内容;二是新一代的高清接收显示设备(主要是平板)的价格必须下降到为大众所能接受的水平。这两点,应当是高清生态链各方在来年需要着力解决的。
    从制作技术设备的角度来看,各厂家在2005年基本上都处于完善、升级、扩展高清产品线的阶段。尽管重大的技术飞跃乏善可陈,但仍有一些突破值得关注,特别是HDV产品的正式面市,给以往相对困难的高清市场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毕竟,用得起高端高清设备的用户并非主流,绝大多数广播机构均需找到一个能满足预算要求的高清切入点。在此情况下,被一些厂家称之为“小高清”的HDV正好迎合了市场的这一需求。
    在HDV之外,P2卡和专业光盘、Infinity系列及HDAVS DataCam对高清记录的支持也可算做是2005高清技术发展的突破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高清的支持使得它们解决了用户对于流程优化和高清过渡两方面的关切,而这,恰恰又代表了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广电行业的两条发展主线—高清化、网络化。
    而在周边设备、传输切换、制作播出、监测监看等各环节,支持高清均已成为各厂家的标准卖点。涓涓细流已汇聚成河,高清孤岛已连成线、展成面,HD也已逐渐发展成为行业的SD(标准)。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2005年是“高清拐点年”。过了这一拐点,我们有理由期待高清在2006年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与高清化对应的是网络化。2005年,随着广州电视台和深圳广电集团全台网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媒资为基础的全台互联互通在国内广电界引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它标志着以往局部的部门小网正朝着全台范围的大网方向发展。但在笔者看来,互联互通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违背这一宗旨的“冒进”或“迟滞”都是不可取的。
    2005年还是IT技术继续大举向专业AV领域渗透的一年。其实,我们现在谈高清化和网络化,均与IT技术有着天然的关联。基于文件化处理的视频服务器、TCP/IP文件传输、非线性编辑制作、具IT属性的新一代记录存储介质等等,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专业AV业。然而,AV/IT融合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趋同,更是双方业务的交汇融合,在此基础上,传统上广电与电信之间的藩篱彻底坍塌。IPTV、移动电视(含手持电视)、有线电话、有线数据、PC电视(根据CableLabs和微软公司之间近日达成的一项协议,到2006年末,首批内置有有线电视解码接收模块CableCard5的PC电脑将在美国上市)等新媒体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清楚地表明:“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融合对于广电和电信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电信自不必说。单就广电来看,业务融合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又多了几个内容分发管道和创收途径,使得我们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特别是媒资建设的成本回收有望提前。但如何利用自己的内容优势,在这场融合的利益博弈中争取主导权,却是考验广电人智慧的一个挑战。
    在整理了2005年的广电记忆后,笔者下期要和业界朋友一道畅想一下2006年的全球广电,敬请关注并预祝各位狗年吉祥,万事胜意!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