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的热潮尚未退去,4K技术就席卷而来。近几年,三星、索尼、LG、海信等厂商已经推出了数十款4K电视产品,其价格也不再像以往那么令人望而却步。市场调研机构NPD DisplaySearch预计,2014年,4K电视的出货量将由去年的190万台增至1270万台。可以看到,4K电视的发展之势已经难以阻挡。

内容和传输技术将不再是4K电视瓶颈(图片来自ifanr)
内容资源不再是4K发展瓶颈
如今,4K电视内容匮乏的情况正在改善,国外的一些电视内容提供商已着手解决该问题。以美国Netflix公司为例,其已经在去年开始研发相关技术,并宣布于今年推出4K节目资源。不久前,Netflix曾向人们展示了大热美剧《纸牌屋》第二季的4K预告片,并称会推出4K版本的新一季《纸牌屋》,以及更多的4K内容资源。
亚马逊的Instant Video服务中包含数千部电影和电视节目,是Netflix的直接竞争对手。为了推广4K电视,亚马逊已经与三星、华纳兄弟、狮门、20世纪福克斯和Discovery等主流媒体公司展开了合作。2014年,亚马逊的所有自制剧都将采用4K分辨率来拍摄。此外,三星和索尼等公司也正在积极与内容发布商合作,其中,三星拉来了Netflix、Comcast和DirecTV,而索尼更是表示将在今年的世界杯决赛中提供 4K 信号。
欧洲卫星通信运营商Eutelsat Communications曾表示,将在欧洲推出第一个4K电视频道,但这仅仅是试验性,只有专业人士包括影视公司、付费电视运营商、版权所有人、电视机制造商等才能收看到。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虽然电视和电影的4K资源并不多,不过乐视、优酷等视频公司正在积极布局4K内容,推动着4K技术的应用。据了解,张艺谋在乐视影业拍摄的新片《归来》就会采用IMAX 4K技术,这也是国内首部商业4K级别的影视作品。
技术传输难题解决
技术传输方面,H.265能够在有限带宽下传输更高质量的网络视频,这种视频编码标准可以将H.264视频压缩到原先的一半大小,并支持4K至8K视频,为互联网传输扫清了障碍。在相同的图象质量下,通过H.265编码的视频大小比H.264要缩小约39%-44%。在码率减少51%-74%的情况下,人眼观察H.265 编码的视频质量与H.264编码视频近似甚至要更好。同样的内容,使用H.265标准进行传输可以减少70%-80%的带宽消耗。
压缩技术成熟了,就引发了一种叫做“2K转4K”技术的发展,包括TCL、创维、海信、康佳等厂商据采取了这种方式,例如4K图强引擎技术。当2K信号输入时,电视内置的图强引擎就开始对图像进行点对点分析,通过4K MRIT影像微重组技术智能插帧,2K信号源也可以达到等效4K的视觉体验。虽然这种“伪4K”的技术并没有实现纯正的4K画质,不过有总比没有好,也算是现阶段的一个权宜之计。
商业模式探索成4K发展关键
如果说内容和传输技术不再是问题,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则是内容提供商需要思考的事情。在国外市场,以索尼4K终端FMP-X1为例,其价格为699美元,若想租用或下载一部4K影片,用户还需要花费7.99美元或29.99美元。与国外非常重视版权不同,国内厂商不可能采用如此昂贵的定价策略。
对于国内的硬件或内容提供商来说,将服务与硬件设备或运营商绑定,是值得考虑的方案。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智能电视+内容服务,先抛出千元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用户注意,再“默默地”加上几百元年费的视频内容服务,相信多数消费者不会太在意。此外,由于运营商手握着大量带宽资源,其联手4K内容提供商和硬件厂商,将全套服务一并打包卖给消费者也是一个不错的销售方式。
目前来看,虽然4K电视的出货量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内容仍然是灵魂。如果内容提供商更加开放,输出更多的节目资源,再加上硬件技术的辅助,4K电视距离真正普及的那一天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