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斯论述《破冰船在南极》——根据一次不同寻常的海上巡航经历拍摄的一部黑白电影,由Dave Nelson监制,并在旧金山的外景地完成了音编、音效和混音工作。
尽管地球上几乎没什么地方能见到这种远洋船,但是Kapitan Khlebnikov号,这艘有着24000马力的强劲的破冰船,却在南极寒冷的冰盖里开辟了一个特殊的市场。在Kapitan Khlebnikov号破冰船上,你可以在甲板上观看聆听破冰的过程,也可以回到船舱享受豪华的设施:像室内温水游泳池、桑拿浴室、餐厅以及休闲场所。有证据表明,像沙克尔顿这样的探险家在他事业的巅峰期也在这艘船上度过了几个夜晚。
《破冰船在南极》——Spine Films电影公司的Josh Rosen出品的纪录片,这部影片为没有到过南极而又想去南极的游客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了答案。我们为什么要坐这条船?我在那儿能看到什么?最后,在这漫长的旅程中除了冰原还能看到什么?
Dave Nelson的三项任务
在《破冰船在南极》这部影片中作音编、音效和混音,Dave Nelson的任务就是在旧金山的外景地拍摄时预防一些对后期Dolby5.1混录时可能产生影响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抢在去年第一时间在Discovery的Travel频道尽快播出。对于Nelson来说,同时完成这三项音频任务也要借助于Pro Tools|HD提供的舒适而又灵活的工作方式。
“有很多有利条件来帮助我迅速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想法”,Nelson解释道,“因为完全使用Pro Tools工作,我们随时可以合成一些小样,甚至在我们设计声音时也可以先合成一些预听。当我把自然环境放进来后,我总是尽量表现声音的空间感。这样,指导起音编、音效、混音来就得心应手。我们都用Pro Tools,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所以我们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破冰船在南极》也确实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周转时间;依照Nelson的做法,完成这部电影的音频制作不超过七天。“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经常在我的混音棚里这样做,”他提到,“所以我们在一个严格设计的监听环境中进行音频编辑。我发现我那几天做了许多小样。我们在旧金山有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电影混录棚。夸张一点的说,我在里面编辑对话时的监听效果就像在剧场里一样,这对我们的工作帮助很大。”
设计一个真实而独特的声场环境
对Nelson来说,《破冰船在南极》这部影片在音频上的挑战就是把电影所表现的场景的声音和事实上录到胶片上的噪声彻底分开。“我们干脆增加了许多东西,”他说,“当我们看那些镜头,都美得让人叹为观止——你知道在电影中的这些地方只有坐这艘船才能到得了。这艘船本身就是一个漂亮的声场环境,但在影片你得到的是单纯的美丽,并且开头还暗示了是在一个辽阔、空旷的地方。在两架直升机到达后,船上又多了许多令人惊异的体验。但直升机也是一个噪声源,所以几乎所有有直升机出现的场景中的声音是无法使用的。”
Nelson于是致力于在他巨大的音效素材库中进行挑选,“在这个素材库上我已经花了20年,现在我可以随意的在这个素材库中挑选声音素材。”Nelson的素材库得益于他在Pioneer公司做声音设计师时录制和模拟的一些环境声和音乐,他还不停的搜寻一些自然界的奇特声音,并放到素材库中。“几年前,我在英国找人买了一系列没有出版的录音。他给了我一捆他自己录的DAT带子,其中就有许多南极的素材——许多冰的声音。”
通过在素材库精选的冰的声音,Nelson做到了他所说的“像Foley-ish做事”那样做电影。“我们在录音棚里做了许多干的冰”他解释道,“我们往冰上倒水,当它们爆裂时就录音。然后我用Reason(合成软件包)进行采样。我们再加入一些其他的不一样的声音。所以当影片中破冰船和前方冰块撞击时,我们并不需要使每个声音都听起来‘真实’,因为真实的是在船上听到的,我们只需要使观众感到‘真实’就行了。”
同时,在他觉得没有声音设计或音效的地方,或者在设计成静音的细微的地方,Nelson不断修改。“当银幕上只出现一个镜头——只有音乐或者静音配上美丽的景色,我们慎重的选择哪里需要使用这些音效素材。在大量的这些镜头中都有画外音。所以确实不需要其他声音,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言声上。所以,在哪里使用音效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恰当的超低频声音
为了让电视观众更好的感受《破冰船在南极》,Nelson主张比往常更多的使用超低音声道。这整套计划都藏在他的大脑里。“我想我们很幸运能用5.1来混这部片子,”他说,“因为每样东西的尺寸都很大,像船、冰的尺寸,而要表现这么大、这么重的船在冰上碾过,也需要超低音。所以在超低音上我们比制作普通的纪录片多了许多。在这个所有东西的尺寸都比普通纪录片大许多的场景中,超低音声道在表现整个场景的力度感上至关重要。”
《破冰船在南极》中并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但是要在全世界的环绕声家庭影院中播放,Nelson觉得他的工作都是值得的,因为有足够的观众会喜欢他在超低音上所做的小小改动。“尽管市场上还没有足够的5.1片子,但大家确实可以在家欣赏到这部剧院效果的5.1影片。”他自豪地说,“只要500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在家建立一套带超低音的环绕声。我认为每个人都将享受到5.1——一个大动态且令人兴奋的混音制式,这已经成为越来越明确的事情。它也极其适合等离子电视和高清电视。如果你正打算花2000到3000美元买一个等离子电视,那也不妨再花500美元在家建一套环绕声系统。因为现在许多东西是采用这种格式,所以是很划算的。”
“充分的准备”,多亏Pro Tools
Nelson始终相信完全用DAW构建的系统,特别是Pro Tools,他现在认为是稳定的、出众的、全面的音频工作站。“计划事先已经准备好了,”他回忆《破冰在南极》如何完成时说,“在完全的Pro Tools环境中,我发现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Pro Tools不像其他种类的一些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你习惯了它以后,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混录。我不停的拧这个拧那个,然后发现它变的越来越好用。”
在比较了用PT做的先前的和相似的工作后,Nelson举了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把所有声音都放在同一个工作站里是多么的节约时间。“我和Fenn Taylor导合做过几部影片,”Nelson说,“我做过他的第一部电影——《Dream With the Fishes》,也做过他的最后一部电影——《Cherish》。在《Dream With the Fishes》中,我们预计要花200个小时来做对话。在用OMF之前,当我们可以用Avid或Final Cut Pro做《Cherish》中的对话时,我们只准备用50小时来录制对话。用老的方法制作时,《Cherish》中每一个声音都会用掉很多时间,也会比现在贵很多。”
Nelson确信还没有人渴望完全用DAW来工作,但是他极力促使他的同伴考虑这样做在劳动力和金钱两方面的好处。“对于这一点,曾有人说‘所有事情我都可以在Pro Tools里完成,我也不用再到甲板上去了,’”他解释说,“但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把录音棚的预算降下很多。我发现它比其它桌面工作站具有更加丰富的制作手段。”
江海波/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