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场票房600万,首日票房7000万,单日票房近亿,17天破6亿。连破多项国产电影纪录的《画皮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画皮Ⅱ》为什么会成功?“保护月好档期;《画皮》口碑效应;演员组合的号召力;强大的营销宣传;3D票价高;过硬的魔幻特效??”,询问多位业内人士,他们给出的答案几乎一致,难怪庞洪笑称《画皮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案例难以复制。而对于本片出色的东方新魔幻特效,我们采访了《画皮Ⅱ》的特效总监常松。
常松:1980年生人,北京天工映画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电影制作工作近10年,先后负责《风声》、《非诚勿扰》等多部中国一线影片的剪辑、特效、预告片等工作,并担任《转山》、《星空》、《太极》、《画皮Ⅱ》、《温故1942》特效总监。

规划——好莱坞流程
《画皮Ⅱ》的特技团队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团队,摄影指导是9获金像奖最佳摄影的黄岳泰,CG特效有韩国团队助力,也有跟随香港导演徐克工作的许安老师协助指导,常松表示:“我这个特效团队一共有27个部门,227个工作人员参与了《画皮Ⅱ》的特效制作,开机前我们就准备了五个月,去跟导演、摄影、美术磨合,做设计。100多张概念图,2000多张分镜稿,做了全片大概157分钟的动态演示,这个动态演示是动画片级别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拍摄方案,类似于拍摄时期的施工图。有了这样充分的设计,现场500多个工作人员都知道导演要的是什么,现场就会特别有效率。所有的工作人员从这个预演动画中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到镜头最终做出来的样子,在拍摄的时候,哪些镜头需要更加强烈的灯光,哪些镜头需要做烟火,哪些地方要做怎样的动作等等,工作人员都能够心中有数。正因为有非常仔细的预演,所以大家都能提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混乱情况。”
“《画皮Ⅱ》的完成片共有1371个特效镜头,占到全片的70%-80%。正常电影在2000个镜头左右,一般特效镜头占到200个左右就不错,所以《画皮Ⅱ》的这个数量在好莱坞都是很大规模的。”常松谈起《画皮Ⅱ》的特效颇为喜悦:“我们完全是按照好莱坞工业流程操作,导演在创作电影的时候,已经跟我们密切接触磨合,所以《画皮Ⅱ》从市场定位、剧本策划、概念设计、分镜头设计、三维动态演示、特效技术测试、美术设计、模型制作、演员排练等等方面,都有特效部门全程参与。”
风格——东方唯美
《画皮Ⅱ》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就是唯美,天野喜孝的概念设计,风格飘逸妖娆,充满幻想气质和神秘感,一百多幅概念设计图,非常唯美。换皮唯美、挖心也唯美,这在制作之初,定位就很清楚,我们将特效与真实自然的素材结合,都非常完美。《画皮Ⅱ》中很多镜头是需要特效化妆与电脑特效部门配合完成,先通过特效化妆来制作模型,在此基础上请CG团队来完善镜头,后期整合,最终的效果是最完美的,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就是选用的特效化妆与电脑特效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出更加逼真的画面。拿片中熊的制作举例,影片中的熊身高5米,所以熊的头部由特效化妆来制作,而身体和四肢都需要CG部门来合成,头部特写镜头是拍摄的模型,而庞大的身躯和四肢都需要经过CG特效部门做放大处理。
在艺术创作上要唯美,狐妖造型怎样做出符合东方审美的风格、冰冻整个人的状态怎么做才会震撼?这都是我们一直反复在推敲的特效,比如裂变的特殊效果怎么弄,最后经过讨论,按照中国瓷器的质感来创作皮肤的唯美裂纹,这个制作过程其实跟国外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换皮是《画皮Ⅱ》特效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电影的主题,我们不单单只做一个等比例的人皮,有多少镜头就做多少块不同的人皮。比如狐妖出水身后拖着一块皮,一半连在身上,另一半浮在水面上。出水的时候,为了实现皮在水里飘动的质感,我们就修改了很多次。因为它是具象和写意的一种结合,即需要唯美的表现形式,又不能做成写实的人皮。又比如小唯的手伸到公主身体里面游移。这个镜头,也是特效化妆与CG部门配合完成的。

难度——重头戏反复琢磨
最难的有7段重场戏,冰底、换皮、掏心、雀儿的翅膀、熊、合体、攻城大战。水下换皮是全片最难的特效镜头,皮的软件、弹性和质感等的控制程式都是专门写的,主要用的软件是Maya。因为前期的三维预演很充分,所以基本上拍摄时的镜头角度,透视感等等,都已经确定好了,过程并不显得混乱。
白熊这场戏在特效上非常耗时,弄了大概五个月,因为熊的毛发是很难处理的,包括雀儿的翅膀,毛发这些在好莱坞也是很难处理的,动态要做的真实,还要有重量感,很难。我们前期做了非常多的测试,包括每一步路中,毛发和身体形态的相互关系、摆动角度等等。每个动作的重量感都有细微的差别,因为动作很快,所以调整的地方非常多,耗时也比较长。冰底特效我们也考虑比较多,冰里面的世界很抽象,我们参考了很多真实的水晶,我们用气泡和裂痕来表达冰层中的空间感。外面的阳光通过一定角度的折射照到冰层中,里面的光线非常多变。在做白城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停地去找那个更适合表达的点,比如颜色方面、光线、颜色、气氛等等,都会深入去调整,当然,后来攻城大战的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收获——视觉服务于剧情
票房反映好当然我们也很开心,但我更开心的是经过《画皮Ⅱ》后,我和我的团队很开心经历了这么一个大的挑战。《画皮Ⅱ》的成绩给了国产片信心,也让我们这些以年轻人为主的制作团队浮出水面。《画皮Ⅱ》的制作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需要前期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拍摄过程需要把素材拍摄得很清晰,后期需要充分的时间,每一步都尽心去做,最终踏踏实实地做出一个完美的电影产品来。《画皮Ⅱ》就是用这样踏实的态度做出来了的,每一步都很踏实。
做特效最难的是做概念,把剧本的文字变成画面,让观众看不出来是特效才是最成功的。有的电影视觉效果太强烈,剧情反而会很容易被观众忘掉了。我们一直跟导演有个共识,视觉特效不能凌驾于感情表现之上,只能辅助于感情的表达。还好,《画皮Ⅱ》视觉效果跟剧情,跟感情戏的契合度是很高的。

差距——人才、技术、资金
《画皮Ⅱ》无论前期筹备还是拍摄,直到后期以及上映,都流程清晰,很有美国电影那种工业化的走向,从这种意义来讲,《画皮Ⅱ》算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起步,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类型化的一个尝试。对中国电影这个行业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我们要尊重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特效工业落后于好莱坞不止20年。我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才,但形不成大的公司,别说相比好莱坞,就是相比韩国我们差距也挺大,我们中国做后期特效的储备人才大多都是高考落败去学习计算机类似专业,以求日后有口饭吃,虽然掌握了电脑技术,但是缺乏原创,艺术修养也跟不上,不像国外储备人才大都是高端人才,甚至艺术家、科技家,技术工和艺术家在创作上肯定是有区别的。另外比如韩国的特效公司如果接到国外的案子,在租金和人员劳务上都可以得到国家20%到40%的补贴,这可以让运营成本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也是为什么亚洲范围内韩国的特效公司性价比是最好的原因)。我们要想运营那样一家两三百人的公司,设备投入就要几千万,所以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还撑不起一个那样的公司。
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就更落后好莱坞了,《阿凡达》可以提前三年花近两三亿对特效技术进行研发,国内目前还很难达到,他们研发出来的软件、硬件代表全球最尖端特效技术,都可以变成产品销售,我们还在一个初级的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