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从台湾去香港;热爱艺术,加州大学长提分校美术系毕业;功夫高手,空手道冠军,还精通跆拳道、摔跤;好莱坞特效工作室工作四年,参与过《异形3》的特效制作;演员,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和三十余部电视剧;与吴彦祖组成乐队,开拓演唱事业;乐于设计、制作雕塑以及自创12寸人形塑像;在国内创办希娜魔夫(Cinemorph)特效化妆公司,同时还在798开个人画展,画的价钱卖得还不错⋯⋯他就是全才特效化妆师——连凯。
逼真的婴儿、血腥的残肢、恐怖的尸体⋯⋯很多电影或惊心动魄或以假乱真的视觉冲击都由他一手创作,眼下即将热映的华谊兄弟巨制《太极》以及基努里维斯导演的《太极侠》都是由连凯担任特效化妆总监,连凯将为您揭开特效化妆行业的神秘面纱。

台前与幕后,全才特效化妆师
6岁从台湾去香港;加州大学长提分校美术系毕业;学过空手道跆拳道,还精通摔跤;在好莱坞特效工作室参与过《异形III》的特效制作......

我1996年回国,26岁回到香港,就是想到亚洲推销特效化妆,因为我感觉亚洲很缺这种东西,我看过很多香港电影,就特效化妆方面而言非常不专业,观众和电影制作人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这个方面,对国外的观众来讲是很重要的,他们会在意细节的刻画,而我们的特效化妆甚至还没有赶上好莱坞70年代的电影水平, 这让我觉得我应该回国,把特效化妆做好,带动国内特效化妆行业发展。

之前在做特效化妆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很多大导演,像徐克、朱延平,他们都看到过我的作品,也都感兴趣,但是当时没市场也没有资金。当时国内特效化妆市场还不成熟,朱延平就请我当演员,我感到很意外,不过我对拍电影的整个流程并不陌生,我拍摄的第一部戏是朱延平导演的《天生绝配》,在里面饰演一个反派人物。
《天生绝配》上映之后,就有很多香港导演跟我约戏,紧接着我出演了第二部电影《碧血蓝天》(舒淇、赵文卓主演),也是演一个大反派,而且是个动作片,很凑巧,我从小就练过武术,动作片也拍摄得很顺利。就这样,当时见了很多的电影公司老板,特效化妆没有推销出去,误打误撞,反倒把自己推销出去了,每个导演都说“你形象不错,这个戏你来客串一两天”之类的话,就这样,很奇怪,有很多香港导演来找我,说有一个角色很适合我。
我觉得演戏是需要天赋的,对很多新人来讲,看到镜头怯场、紧张、忘记台词等时常发生,但我不会,虽然我并没有演戏的经验,但是很多人看完我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都不认为我是一个新人,所以演戏的经历对我来说,有很多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到现在,电影拍了有三四十部,电视剧也拍了30几部。基本上相当于每年都有三四部作品,但是别人问我:你最好的片子是什么?我都是说没有,因为也许我演得很好,但其他的东西还是达不到水准,可能剧本差了点点,或者对手差了一点点。任何原因都有,所以我到现在还说不出一部代表作。

做演员很被动,不见得能随心所欲,能接到好的剧本。眼下国内电影市场发展得非常好,我还有另外一个才华(特效化妆),不要浪费,而且国内很缺乏这方面的东西,因此我现在做演员和做特效化妆占我工作重心各一半,50%+50%吧。我的希娜魔夫(Cinemorph)这个特效化妆公司是时机到了,第一是因为国内做特效化妆的人还很少,或者说还没有;第二我希望能让圈内的人更了解特效化妆技术,并能掌握其制作流程,在电影中得以运用,也就是我一直的梦想,推广特效化妆。
以假乱真,让人折服的特效化妆
我大学毕业就在别人的特效化妆工作室打工,什么都做,开模、雕塑、上色⋯⋯我记得参与《变种》时候,特效化妆工作人员有140多个,还分了很多部门。机械部门(就是做那些遥控蟑螂的)有70个,美术部门也有70个,美术部门又设开模部门、雕塑部门、灌皮部门、上色部门⋯⋯光上色部门就有十几个人。
好莱坞不同的特效化妆师都各自有不同的专长,像斯坦·温斯顿,《终结者》、《侏罗纪公园》、《异形》、《人工智能》⋯⋯是他的代表作。像瑞贝克,埃迪墨菲的一系列电影,变老变瘦变胖的,就是他做的,他的化妆技术很强。我曾工作过的ADI工作室也很强,我在期间一起做的《异形3》、《变种DNA》等,像《钢铁侠》的战衣,也是他们做的。
特技化妆包括的范围很广,它不只是伤妆,这是最基本的妆,还包括把你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或者把你变胖变瘦,或者把你变成鬼啊变成妖怪之类的。只要是涉及到皮肉的东西,涉及到有生命的,都是特技化妆。就像侏罗纪里面的那些恐龙,它不止是运用在电影、电视、广告上,甚至博物馆也需要,它里面有一些原始人模型之类,也要用到特效化妆。
特技化妆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学问,没有简单的,设计是第一步,画十几种甚至上百种设计让导演看,好的设计能决定作品的成败;接着倒模,根据拍摄要求帮演员头部做倒模、手部做倒模等;然后雕塑,要求是仿真的模型,让人感觉很真实,比如制作一个尸体或者残臂断肢,要让看到它的人不敢过去摸,达到这种效果;然后是开模,可以看出模型样子的叫阳模,看不出样子的叫阴模,阴模说白了就是模具,材质分为石膏、玻璃钢、硅胶⋯⋯接下来,倒开模雕刻,需要灌皮,有些皮,比如说发泡乳胶就需要进烤箱,才能有很好的手感,然后上色,再交给机械部门,这都是工作室部门的活儿。最后到现场,怎么把皮放在演员身上,这要会化妆,有些部分是机械的,就要会遥控,所以特效化妆不是什么人都干的。
很多剧组和导演不了解,以为特效化妆也很快,其实一般的特效化妆最起码两个月,除非是很简单的东西。雕刻需要一个礼拜,还要开膜,上色,打毛,你看毛发植入是一针一针打进去的。像侏罗纪那些恐龙,做了两年的时间前期,两年后才开始拍。为什么中国以前的特效化妆都那么差,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当时我想读特技化妆专业的理由之一,因为受到这个刺激。

对比好莱坞,有更好的性价比
有很多人常常对比CG制作(电脑特效)和特效化妆,CG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非常成熟,像《阿凡达》这些作品非常棒,但CG技术作出现场的立体感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即便是《阿凡达》,观众还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人物、场景等都后期制作完成的,并不是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实体。CG人物和演员之间还存在有很大差距,毕竟真人表达出来的情感、眼神、情绪等都是电脑特技所无法取代的,所以我觉得特效化妆行业不会被电脑特效代替,相反与他们配合使用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好莱坞特效化妆行业蓬勃的原因。
我创办希娜魔夫这个特效化妆公司,第一是因为国内做特效化妆的人还很少,第二希望大家更了解特效化妆技术,并能掌握其制作流程,在电影中得以运用。其实国内的电影发展有些跳级,以前好莱坞电影都是用特效化妆,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慢慢转到了电脑特效,再到现在两者融合,配合使用,但国内的制作技术直接跳过了特效化妆进入电脑特效,发展很不成熟。
华语电影,我们做过《维多利亚一号》、《钱学森》、《白蛇传说》、《河东狮吼2》、还有国庆档大热的电影,冯德伦拍的巨制《太极》(这个片拍了很长时间,我相信它在动作和视觉上会让观众耳目一新),以及基努里维斯的合拍巨制《太极侠》,目前我正在做吴彦祖、姚晨他们主演的《控城记》,正在香港热拍。希娜魔夫旨在传播和发展国内电影特效化妆,建立华语电影特效化妆新标准,希望让大家认识到特效化妆的作用。
我们(连凯与希娜魔夫)的技术水平和好莱坞相比没什么区别,好莱坞做特效化妆的有四百多人,他们都是在各个公司之间跑,而我也是找老外来帮我做。做特效化妆来说,重在看人的技术,我们用的人一样,材质也一样,制作的步骤1、2、3、4也一样,效果当然也没什么差别了。好莱坞与我们的成本差不多,因为大家用的材料一样,我们的材料费甚至更贵,因为我们要进口报关。核心的技术员工也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因为我的员工也是外国请来的,还要机票,住宿。当然,房子租金、普通员工相对比好莱坞就便宜很多,基本上能减个1/3。因此,希娜魔夫的特效化妆是有很好的性价比。
我还没有创办希娜魔夫之前,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的特效化妆差距确实很大,的确没得比。希娜魔夫成立之后,技术差距已经没什么两样,但华语电影特效化妆还存在种种问题,比如说是投资投入,再比如说思维观念,有些镜头在前期拍摄时就准备得不够充分,我觉得剧组在拍摄电影之前,一定要先有一个故事版,每一个镜头怎么拍,都要确定下来,这样临场改动也不会很大,这不仅仅是为特效化妆考虑,这对整部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当然,思维观念上限制还有其他部分,比如说广电的限制,怪力乱神不能拍,太过血腥也不能拍,像《维多利亚一号》在内地就上不了大银幕,还有一些鬼怪电影也不能拍,这样就很限制国内的一些电影创作人,我们不可能几十年一直拍《西游记》啊,题材被限制也使华语电影特效化妆方面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