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电影审查应用法治取代人治

2013-01-25


     近日,好莱坞大片《云图》、《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电影相继在中国内地上映。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不是电影的好坏,而是其内容被大量删减。据称《云图》被删减达40分钟,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再受瞩目。

     应当说,每一个国家都有电影审查制度,以使电影内容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这种制度大多以电影分级制度的形式出现,以便于保护未成年人,满足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但是,中国并没有建立传统的分级制度,主要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通过审查员个人经验和判断,对电影内容进行缺乏明确标准的审查,甚至是一封匿名信或某领导的个人意见就可以把一部电影打入冷宫。这种无标准很容易导致人们的价值混乱,比如曾经的艳星可以做政协委员,而演员汤唯仅仅因为李安的一部艺术电影就被“封杀”。

     著名导演谢飞不久前发布公开信,呼吁以电影分级制来取代行政审查,要“法治”,不要“人治”。影视作品审查在中国无处不在,赵本山缺席2012年春晚时曾抱怨,“中央电视台的审查制度永远是这样,观众都笑翻了,就他们(审查员)的脸是青的,最终还是把节目给毙了”。

     审查有时是必须的,但必须明确目的,尊重专业。影视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作是根本,如果文艺工作者根本搞不清楚审查规则,完全由审查领导个人定夺,会让创作者根本无所适从。这也导致了中国影视作品质量停滞不前,冯小刚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大倒苦水,认为中国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电影局审查电影,全民审查电影局。

     中国影视文化管理部门的目标本身有一定内在冲突。首先,他们希望“文艺繁荣”,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能够做大做强,为此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与此同时,他们更重视意识形态的安全,在内容审查上极为严格,从而出现市场需求和政治要求之间的矛盾。因为市场需求是具有活力的、多元的,而政治的唯一要求是政治正确。在这种冲突当中,管理部门有时会自己主导制造一些缺乏市场的主旋律作品,而缺乏市场和观众则意味着,这些作品无法实现其引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在被限制的市场部门,为了符合审查口味以规避风险,不得不拒绝现实作品,长期拍摄古装片、抗战片以及谍战片等单一的内容。中国观众对此早已审美疲劳,而且这类内容缺乏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价值观,甚至主要是尔虞我诈的糟粕。近日,一部小成本的普通喜剧片《泰囧》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其成功的原因,相当程度上是其在境外拍摄,从而没有遭遇暴露国内“丑陋”的审查风险。

     在过去的数年,中国电影票房突飞猛进,国产电影业一直努力保持国内票房的主导地位,在档期、排片以及电影进口等方面,政府部门给予国产电影一定程度的保护。有关部门希望国产电影壮大的想法是真诚的、迫切的,也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但是,在创作上又不得不限制国产电影的创作自由,让国内缺乏电影工业支持而难做大片的制作公司,更无法发挥电影内容创作的优势。因为无法可依,也没有分级制度,整个体制为了政治正确,必然进行保守的审查,这或许是审查机构本身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在这样的审查制度下,中国电影的创作自由与竞争优势将会继续被压制,而且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依靠大投入做国产大片的时代已经不再新鲜,内容的单一与无聊已经威胁到中国影视产业。当中国的电影票房由进口大片主导的时代来临时,中国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也是本土文化的没落,更不要说“软实力”的输出了。是该到了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给予电影人创作自由的时候了!

电影 审查 法治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