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编者的话——美国的中国企业“威胁论”

2012-11-26 汪稳功 InfoAV China


  近日,美国国会一项历时11个月的调查报告以华为和中兴“有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为名, 要求阻止这两家中国通信企业进入美国关键基础设施领域。

  对于此举,各方都给予了不同解读。有说法是思科有可能成为调查背后的最大受益者:在过去长达10年的较量之中,思科的业务受到了华为的严重威胁,美国政府不得不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策略来维护美国IT公司的地位。

  不仅如此,华为甚至已经被“政治”化,“阴谋”化了,就连美国大选中,奥巴马也指责罗姆尼在贝恩资本工作时曾试图帮助华为收购3COM,而罗姆尼则赶紧撇清和华为的关系。

  在美国受到排挤之后,华为面临了一连串的“非难”: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表示拒绝华为,加拿大政府正在考虑, 欧盟也正在搜集证据,就连刚刚和华为签了大单的英国也开始动摇。

  一连串的“非难”让华为倍感受挫,也让正在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感到沮丧。这让人联想到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许多人根本不相信莫言能问鼎这一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他是党员,又是转业军人,曾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部队作家,怎么可能受到西方主流文学界的褒奖呢?对莫言的这些质疑与美国国会对华为的质疑如出一辙:华为是私人企业,为什么会有党委?党委在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西方国家对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评判总免不了带上“政治”有色眼镜。尽管他们从来不愿意正面承认:中国企业的崛起带来的威胁让他们感到恐惧才是将一切企业行为“政治阴谋化”的根本原因,但这无碍于这些企业走向世界,就像各种偏见都无碍于莫言摘取诺贝尔奖一样。

  华为能不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但他却态度鲜明:“这是无视技术和商业现实的行为,不顾后果地损害美国就业和创新,无助于保护其国家安全”。华为已经通过自身作出的努力改变着世界对中国企业的偏见,树立了新的中国企业形象。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被推向风口浪尖,这类事件的上演正表明全球高科技力量开始发生转移,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真正对美国的领军公司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美国的企业无法通过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手段赢得市场,此类事情就会不断发生。从这个方面来讲,或许,我们应该为此类事件的发生“欢呼雀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足够强大了。

华为 中兴 美国 国家 通信 安全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