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极地特快》

2005-05-16 童乐 沈巍/译 依马狮网


《极地特快》
    在令人关注的“动作捕捉”技术可能会使《极地特快》变得非看不可的同时,电影深思熟虑的音效设计使这部影片变得非“听”不可。Strother Bullins与Skywalker Sound公司的音响设计师和终混混音师Randy Thom谈起生动画面背后的音响。
    《极地特快》是一部根据Chris Van Atlsburg的获奖小说改编的假期档电影,它把不现实与现实的两个层面居然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对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开始置疑的小男孩的故事,而最特别的是汤姆汉克斯在其中一人扮演5个不同的角色。电影带领观众经历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旅程,从小男孩的家乡到北极,一路伴随着各种有趣的人物和故事,这一切都说明了信任,信念和精神是多么重要和令人鼓舞。
    电影的合作者—奥斯卡获奖二人组Hanks和导演Robert Zemeckis共同选择了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成功地将树种栩栩如生的插图搬上了大银幕。影片的制作把真实的演绎和动画技术魔术般地同时呈现,以假乱真。所以,只要几分钟就会使观众们忘记片中的角色并非真人。通过结合动画和演员的现身表演,《极地特快》里所有角色都被塑造得又奇妙又富有情感。
    然而,与《极地特快》的视觉效果同样显著的还有其听觉效果,对于该片来说这也是尤为关键的。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物的听觉形象塑造决定着他的视觉形象效果。考虑到这部电影声音的重要性,Zemeckis选择了Skywalker Sound公司以及它旗下的Randy Thom,受人尊敬的声音设计师和终混混音师,1979年至今LucasFilm队伍中坚定的一员。聘请Thom果然有赚无赔,结果是形象与声音相得益彰,半点没有不相称。
    “Bob Zemeckis在说故事这方面总是有充分的自信,他不需要急于使用声音轰炸来充实内容,”Thom解释道,“当导演们对他们的电影感到信心不足时,常常会为了保住观众的兴趣而大量使用音乐,对白,和音响效果——总是这样。通常这样会使这些声音纠缠在一起互相较劲,到最后一不小心就会弄得像一团铺面压来的噪声,与故事本身没什么必然联系,对故事情节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推动作用。”

    从寂静无声到汽笛长鸣
    影片一开始,在声音的设计处理上(在此不需硬翻为声迹,圈内这个词并不常用)有效的使用了大量相对寂静的片断,其中零星掺入了些许类似铃铛的声音。小男孩非常渴望听到圣诞老人的铃铛声,而这正是他对圣诞老人的信念是继续还是已经结束的关键。
    “我和Zemeckis知道我们只不过想借这个铃铛的想法和叮当的金属声来表现一种贯穿全片的主题,”Thom解释道,“与Zemeckis一起工作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他非常注意他故事中角色的声音,这对我来说太棒了。那个小男孩床边闹钟的滴答声渐渐发展为带有铃声般清脆的质感,并渐渐加入混响直到滴答声完全消失。然后房间中是一段绝对的寂静直到接下来听到一阵模糊的隆隆声,房间里的东西开始震动,发出咔嗒咔嗒和叮叮咚咚的声响,其中还带有一些金属感的清脆的的声音。正好靠着散热器有一个他收集的金属的毂盖,所以我们弄了个很有意思的小把戏,让那个小男孩把这个毂盖的声音错以为是雪橇上的铃声,而把隆隆声当成是驶来的雪橇。”
    从音响上可以非常好地由一段寂静引入火车,远处首先传来低低的隆隆声,然后伴随着粗犷的、同时又带有音乐性的一声鸣笛,把火车带入画面。由于影片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这列“极地特快”上,对这列火车的录音和对这个声音的完善与控制就是Thom在这部影片中最大的挑战。
    “极地特快是一列魔法蒸汽火车,在许多城镇中挑选一些孩子并带他们去见圣诞老人。”他解释说,“读过剧本后我了解到,电影中有三刻钟时间的故事发生在这列车上,在某些场景中的一些重要行程中我们还会单独听到这列火车的声音。我们必须把它的声音做的有特色—为了让它听上去真实,做这种复杂的声音还需要让它不时变化。”

《极地特快》
《极地特快》

    轻松应对反复无休的编辑
    为了应对整个电影制作在剪辑过程中无休无止的变化,Thom提出了一个能够使声音在后期调整中只要通过简单改变MIDI速度窗图就能实现的、从而使音频处理过程变得更轻松的火车录音方案。“那些天里,电影一直被反复剪辑,直到最终在导演和编辑们的手中完成。”Thom津津乐道。“所以在声音这个环节,我们得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办法必须能允许自由灵活地到处挪动声音来和永远在变化的画面保持同步。”
    在找到两个适合他需要的火车头之后—一个在加利福尼亚的Sierra山,另一个在密歇根州—Thom和它的现场录音小组大胆尝试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录火车的声音。“在处理有些东西的时候,比如行驶中的火车,要保持声画的同步比较棘手。声音是持续的,但又一直在动态地变化着。因此从很早开始,我认为处理这个极为令人头痛的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组成火车声音的每个元素单独收录。我们要确保我们所谈到过的所有发动机的声音,蒸汽声还有车轮在轨道上的声音都尽可能单独收录。这样,我们有了创造我们想要的声音的基本素材,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火车的声音,所用的还是真火车声的素材。”
    为了完成这个工作量巨大的任务,Thom用上了他特别钟爱的一套现场拾音的家当—用一对Schoeps CCM小型话筒组成M/S立体声制式,直接录到一个Zaxcom Deva数字同期录音机上。“我对‘M’话筒采用的指向性是宽心型,当然,对作‘S’的话筒采用8字形指向。”Thom解释道,“我很久以前就开始用M/S制式了,主要是因为把一套M/S立体声话筒藏于飞艇,防震架或是挡风玻璃等更容易,也便于放进更小的包里携带。当你在移动的火车上跳上跳下时,录音包是越小越好!”
    录好之后,Thom能轻而易举地迅速应对所有画面编辑所做的的改动。
    “我们可以把声音采到一个采样器中,它能让我们分别回放每一个采集进去的声音。 ”他回忆说,“当画面改动的时候—这在后期制作中屡见不鲜—或者我们要改变火车加速或减速的速率,我们要做的一切只是在MIDI的速度窗里做些改动,声音就会自动改变。”
    照Thom所说实地收录必定会节省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我们这样做避免了请一大堆声音剪辑师在每次发生加减速度时把火车行驶的轧轧声一一修剪。”他解释道,“如果我们出去就简单地收录一个火车行驶的声音,那么调节起来就会很困难。”
   
    让火车“唱起歌”来
    为了加强火车声的真实感,并且在声音上进一步配合电影铃铛的主题,Thom用薄金属片、弦乐的弓和他自己的呼吸声让火车“唱”起来,呼吸起来。“Bob希望火车看起来尽可能生动,”Thom说到,“在那个小男孩第一次看到火车的地方,它没有开动,但是刚刚停下,你可以看到它到处冒着蒸汽。在影片的这个地方,Bob鼓励我尽量把火车声音做得活灵活现,带有音乐性。”
    Thom详细谈到这个火车基本上就是一个热的、金属的大块头,停在男孩家前面白雪覆盖的街道上,它的钢铁发出在冷却过程中开裂、扭曲和歌唱般悦耳的声音。“于是我们找了些薄金属片,用小提琴和中提琴的琴弓拉奏它们,再一次地呼应像铃声般的清脆的声音主题。我想你会很认同这一点。当摄像机镜头在火车边摇动时,你会听到它的钢铁—也就是拉奏那些金属片—还有蒸汽的声音。我用我自己的呼吸声加上真正的火车蒸汽声,听上去使火车显得更生动,效果不错。在这一环节,我们试图让火车显得有呼吸、在唱歌,像有生命一样。”

    动作捕捉中的声音?
    Thom指出《极地特快》的“动作捕捉技术”在音响设计上并没有对他的工作带来很多影响,电影中确实可以使用一些“动作捕捉”的现场收录的声音。根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