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即将于8月10日上映的3D电影《拯救第365天》在本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该片导演亓梅晓携国际技术团队核心成员亮相。本报记者现场专访了负责影片3D镜头指导的联合导演英国人马克(Mark Pinheiro),请他基于本片的制作畅谈了3D技术在未来电影中的应用。
马克(Mark Pinheiro)曾在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影片《雨果》的技术团队中担任要职,更参与制作了《古墓丽影》《X战警:背水一战》《达·芬奇密码》《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等诸多好莱坞大片。他向记者介绍:“影片根据中国‘年’的传说改编。而这部由中方投资的3D国际特效电影请来了强大的世界知名特效团队,影片由中、美、英等12个国家的286名国际动画和特效大师倾力打造,让全片的3D效果成为最大亮点。我们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完成全采用全3D技术实现,让技术、美术与概念融合在一起,非常完美,所以就连小孩子也看得很舒服,很享受观影的过程。”
马克细致地向记者讲解了本片3D特效的亮点,“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TBRE 3D概念’。TThru Face即脱屏3D,零距离的观影感受。BBright即绚丽的画面,目前观众所看到的3D电影都存在着画面光线暗淡、色彩不鲜亮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技术上去解决色彩和亮度衰减的画面问题。RReal即逼真质感,真实呈现。通常情况下,3D电影平均每帧画面的合成素材最多不过40至50层。《拯救第365天》共1200多个特效镜头,平均每帧画面由近100层的素材合成而成,呈现出画面质感真实和传神的细节表达。EEnjoy即舒适观影。看过3D电影的观众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不舒适的观影感觉,我们依据人体的视觉原理和视觉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3D镜头、人物动作、色彩设定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缜密、科学的技术设计。”
采访中,马克直言全3D技术将引领电影发展方向,“如今的3D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由3D技术拍摄制作,还有一种是由2D影片转到3D,对观众而言是很难区分的。如果影片中的角色和背景是分开的,而背景中没有景深,那么很有可能是2D作品转成3D影片的;如果除了角色和背景之间有景深,背景中的物体之间,角色和角色之间也有景深的话,则全3D制作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未来,全3D技术将会运用到电影的每一个角落,为观众打造更优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