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包容与开放、创新与传承、先锋与经典的盛会——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

2012-06-26


  随着金爵奖奖项一一揭晓,为期9天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短短9天,是光影的派对,影迷的饕餮,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先锋与经典,创新与传承,包容与开放的浓缩。

  经过近20年发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海纳百川的风范,充分释放出文化推广、产业集聚和经济带动功能,呈现并鼓励多元文化艺术特色在专业架构、活动规模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迅速提升,被业内誉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国际电影节。

  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迈入第15届的上海电影节无论报名影片、市场招展、创投项目,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明星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媒体数量都再次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第一部分 本届电影节特色

  一、提升金爵奖项核心内涵,展现多元包容特色

  如同金棕榈奖之于戛纳、金熊奖之于柏林、金狮奖之于威尼斯,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核心。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奖项,它是电影节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经过20年的积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以强大的评委阵容、专业的选片机制,吸引名片、名导参赛,不仅使金爵奖在专业性、艺术性与权威性上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绩。金爵奖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引领有目共睹,赢得了海内外业界的尊重。

  除竞赛影片外,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受大众欢迎的国际影展单元,也始终坚持多元包容的特色,通过近20年电影节带来的大量影片的熏陶,已培育起观众接纳多元题材影片的观影习惯,大大提高了观众的鉴赏水平和专业素养,比起平时大量好莱坞商业大片,每年电影节期间集中放映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片、欧洲片受到青睐,电影节通过国际影展真正做到了吸引观众回归影院,培养了健康多元市场。

  二、国际平台助推华语电影,彰显中国力量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之初就始终将自已放在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中,思考探索产业现象,寻找中国电影突破之路,与中国电影产业同呼吸,共命运。近年来,电影节通过多板块的打通融合,有效建立起完整的助推中国影片、集结中国影人,彰显中国力量的平台机制。

  上海电影节的开闭幕红地毯完整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与动态,成为展示年度华语电影人创作实力的最佳窗口。电影节由此所形成的兼具推广、营销、发行的功能已得到国际业界的认同和肯定,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把参加上海电影节作为重要的亮相机会,发挥出了电影节助推华语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推广功能,赢得了“亚洲第一红毯”的美誉。金爵奖大师新锐、中外影片同台竞技,一些获奖的中国作品受到国际影坛关注,走向了世界。创办于2004年的亚洲新人奖则推动亚洲原创力与生产力的结合,同时向世界推荐亚洲电影产业新生力量,关注中国乃至亚洲电影的未来。电影交易市场,不断发挥吸引世界各地买家、投资人聚焦、合作中国电影的集聚功能。项目市场的中国电影项目创投成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次集结,自觉将项目置身于国际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中,讲述海内外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故事。创办于2004年的电影论坛也已成为产业风向标,自觉对焦中国电影,会聚世界业界精英,务虚与务实并重,头脑风暴与方法引领并举,已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服务的品牌旗帜,不仅被国内外业界普遍关注,并纷纷被其他国际电影节所仿效。

  三、坚持孵化新人集聚年轻力量,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电影节身处产业发展前端,助推新人、新作、新项目。自2004年起,通过设立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国际学生短片大赛,手机电影节等活动,并发挥各主体活动的板块联动效应,搭建了中国-亚洲-世界三个阶梯式的评奖与推广平台,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专业化、定向化服务。这一助推新人的孵化机制已被釜山电影节、泰国电影机构所关注,在本届电影节期间已达成合作意向,将建立年轻导演互推机制,互相展映新人导演作品外,还将互荐项目,真正打造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电影节。

  四、坚持创新与传承,拓展新兴媒体,保护经典遗产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敏锐把握产业发展与新媒体的最新关系,推出创新活动手机电影节,而且自觉坚持文化传承,承担起保护经典电影遗产的社会责任。
去年首创的“手机电影节”旨在通过短片这个影像载体,挖掘电影新鲜血液,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拓展发行渠道,探索新媒体领域中新疆域。本届手机电影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更有所创新,推出手机短片评选系列活动、短片展映、新媒体论坛及手机电影节颁奖盛典等4大主体活动。

  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

第二部分 各主体活动总结

  一、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入围片水准高、大师新锐云集

  本届电影节吸引106个国家和地区1643部影片报名,再度刷新记录,世界首映数量迅速上升。最终17部入围作品来自西班牙、芬兰、俄罗斯、丹麦、波兰、伊朗、印度、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其中既有彰显大师级导演深厚功底的最新力作,也有影坛中坚力量探索开拓的个性之作,更不乏年轻后辈才华凸显的惊喜之作。金爵奖整体显现出的高品质,艺术性与观赏性,给观众和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任评委会主席,伊朗导演洛珊•班尼蒂玛、美籍华裔制片人张家振、美国女演员海瑟•格拉汉姆、中国女演员李冰冰、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以及中国导演张扬组成的强势评委阵容,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评选出了金爵奖各个奖项。在投票决出得奖作品后,评委会主席让•雅克•阿诺赞赏了参赛作品的高水准:“开幕式上我曾预测评奖过后,评委们会带着伤痕和淤青回来。不幸的是,我们彼此喜欢;更为不幸的是,我们喜爱的影片太多,而设立的奖项太少,这要归功于组委会在选片方面的努力。”

  二、其他评奖单元迅速成长,影响力与日俱增

  今年亚洲新人奖呈现出亚洲电影新人能力迅速成长的现状,10部入围影片不仅题材多样,电影语言的运用和个人风格的展现也颇为成熟,其中4部华语影片展示了华语电影的新力量。评委会由伊朗著名导演阿米尔•纳得瑞担任主席,评委包括韩国著名影评人、导演郑圣一,日本著名导演、演员萨布,中国著名导演蔡尚君,中国著名女演员徐帆。最终,“新裤子乐队”的主脑人物彭磊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颁给了印度年轻导演加兰•古尔的《腐蚀》,香港独立女导演曾翠珊导演的作品《大蓝湖》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为此,电影节从办节经费中拿出30万元人民币奖励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鼓励了一大批电影新人,许多年轻导演从这里被世界和业界认识,并走向更大的成功,如宁浩、万玛才旦、高群书,伊朗的叶塔潘那、印尼的巴瓦尼等导演。

  此外,连续8年与电影频道联合举办的中国新片传媒大奖旨在扶持中国电影产业、对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给予重点关注,推动国产影片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传媒大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媒体和公众认知度也不断提升,对中国国产影片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导向作用。今年参选影片与往年相比再创新高,达到200多部电影。经过组委会的层层筛选,11部影片入围,最终冯小宁执导的《甲午大海战》斩获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由在影片《画圣》中扮演吴道子的午马获得;最佳女主角则由在影片《暴走妈妈》中扮演暴走妈妈的方青卓获得;最佳导演奖由正在热映的《百万巨鳄》导演林黎胜获得。

  三、电影市场崭新亮相,强化专业服务、体现国际标准

  今年起,“电影市场”首次以“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合并中国电影项目创投与合拍片项目创投)”的结构崭新亮相,旨在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结构性搭建,以国际标准为要求、强化专业服务功能,广邀国际买家,藉此推动中外多元电影内容产品的交流与交易,对中国电影产业起到建设性的推动意义。

  本次“电影交易市场”共有参展机构及公司807家,其中海外比例达到了50%,为历届之最。海外展商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第一次参展的非洲;电影交易市场共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17名注册买家,交易意向十分火爆。此外,国影基金、航美迅雷一壹基金、百视通与华谊战略合作、红利基金等几个基金航母签订了大宗合作内容。

  不仅上游投入在加大,下游的关注也在增长,而新媒体作为电影内容产品的新通道,在本次展会期间加大关注力度,几大视频网站或设展或组团购片,尤其来自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的国际新媒体买家的介入,更让人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抱有信心。

  本次展会另一特点是全产业链呈现,不仅有项目市场的创意洽谈,内容市场的版权洽商,后期制作、发行宣传、品牌整合营销、金融担保、法律服务、甚至电影出版等公司与机构都有设展。

  检验电影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买家参与度,本次电影交易市场在专业服务方面加大力度,不仅在前期增设买家与展商的网上服务专区,为交易提供网络预约;并通过市场系列酒会与发布会为买卖双方的人脉搭建提供服务。

  此外,本届电影交易市场在提供市场放映的基础上,还与影片展映全面结合,近300场的电影交易市场影片放映,为买家提供了更便捷、完善的观影方式。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动电影产业的核心平台,2007年设立的 “中国电影项目创投”(CFPC)与“合拍片项目洽谈”(Co-FPC)今年首次以“电影项目市场”的新面貌、新标识出现。今年共收到206个项目报名,8个项目入围“中国电影项目创投”、24个入围“合拍项目”,32个项目吸引712位买家,经过483场预约洽谈会议,全部达成合作意向。

  经过著名导演黄建新、大牌制片人Gary Kurtz、台湾地区优秀影片幕后推手刘蔚然组成的评委评选,年轻导演邓科凭借《爷爷骑士团》获“最具创意项目”奖。资深导演宁瀛以《老胡同的秘密》获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林书宇《前女友的第二场婚礼》获百视通特别关注项目奖,李阳的《降妖》获克诺特别关注奖。张猛《我的身上有刺青》获上影特艺特别关注奖。高群书、王童、马楚成等华语电影业中流砥柱式的导演都有项目入围。无论入围项目的创作者还是项目题材的视野得到了业内外一致称赞。项目内容都将视角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以及人与周围的关系,故事呈现更丰富与成熟。可以说,“电影项目市场”正成为当年度内容创作的风向标。来自各地的展商与买家纷纷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已具备国际水准,其主推多元文化发展的功能已清晰呈现。

  四、电影论坛对焦产业,汇聚行业精英,引领观念与方法

  本届论坛以“发现中国、发现价值”为宗旨,把脉症结、激荡思想,共探通衢——发掘产业新引擎,达到助推中国电影全面升级的目的。论坛策划关注生产力内功与外压两方面现实,讨论话题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从原创、讲故事能力出发,涉及创作、制作、发行甚至影评人环节等,话题设置精准、嘉宾到位、观念鲜明,导向与风向标意义凸显。导演冯小刚、何平、贾樟柯、王小帅、徐克、王晶、钮承泽,著名制片人迈克•麦达沃伊,安德鲁•摩根,江志强、任仲伦、王中军、于冬、覃宏,新媒体领军人物龚宇、刘春,作家刘震云,演员黄晓明、陈观泰等近百位嘉宾齐聚一堂,观念碰撞,12场论坛场场爆满。

  产业论坛就创作核心与产业提升设置了四场论坛。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首场论坛中,跨界邀请作家刘震云与冯小刚对话系列创作的问题,集结好莱坞大牌制片与编剧进一步探讨怎样讲述一个全世界都能听懂的好故事;在“中国电影救赎”专场中,集结国内目前的中坚力量,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小帅等整体回归国内市场,作品如何把握国内需求与国际电影节价值标准,对话如戛纳电影节总监等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为产业提升做准备的,而产业提升本身还应必须具备许多储备。在保护创意的前提下,如何拓展、衍生生产力的核心价值,“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新媒体与电影的再度联姻”专场进行了讨论,集结世界新媒体大佬、国际最大牌的后期制作老大等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电影新浪潮主要讨论业界最新的现象,如中美合作及其市场的反馈、明星制片人、整合营销等,都有业界知名人士出席。

  大师班仍然以扶掖新人为主,本届大师班环节中首次邀请著名影评人对话国内年轻的影评人,共同建设作为中国电影产业链一部分的影评人的话语体系和身份认定。

  本届的主席讲坛首次以金爵奖、亚新奖、创投奖三位主席,与中国导演对话跨文化合作,提倡多样化内容的推广与保护。

  五、国际影展精心策划,饕餮大餐引发观影热潮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展单元是亚洲规模最大、也是最多元的电影展映活动,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成为最受大众热捧的观影嘉年华。

  今年,组委会精心策划影展单元,推出堪称电影节历年阵容最强、质量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影展片目。除了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外,还设置了开闭幕影片、官方推荐、向大师致敬、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D、地球村、MIDA纪录片、电影谭、短片展映等多个单元,荟萃数百部中外新片佳作,堪称全球电影盛会。尤其是向大师致敬单元,既有今年15届庆典之时,请来第一届电影节创立者、著名导演吴贻弓的回顾展,又有武侠宗师张彻和中国武侠电影、故世一周年好莱坞经典女星伊丽莎白•泰勒回顾展,经典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回顾展以及弗朗索瓦•特吕弗诞辰80周年等多项展映单元。地球村单元则包括日本电影周、聚焦德国、意大利影展、土耳其影展、艺述英国、伊朗影展等,其中大量日本、韩国的重量级国际首映片的上映,众多明星、导演参与的主创见面会等。借助网络微博营销互动的宣传手段,引发了全国范围观众的观影热潮,不仅上海,很多外地观众赶来上海过一个真正意义的电影节,数百场次一票难求。9天里,上海28家影院34个厅共展映303 部中外影片,851 场次,观影达 30万人次,平均上座率8成以上,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6次,互动极为热烈。可见,只要精心策划、营销得当、质量优秀,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会有不同的市场和空间。

  六、特别活动创新与传承兼备

  本届电影节的特别活动包括开幕式、手机电影节与老电影拷贝修复活动。

  今年的开幕式红地毯继续彰显中国制造,世界品味,既是中外明星的大聚会,也是年度最新华语电影的集结登场。6月16日,开幕之夜,盛大的红地毯上,周润发、成龙、梁朝伟、张柏芝、赵薇、陈坤、林志玲等众多明星组成的40多个华语剧组,来自海外的福山雅治、常盘贵子、张东健、韩彩英、艾伦•艾克哈特等明星,让•雅克•阿诺率领的金爵奖评委,堺雅人、广末凉子领衔的金爵参赛片主创,400多位中外影人盛装登场,打造上海一年一度星光最为璀璨的光影之夜。

  今年,手机电影节包括手机电影作品评选、女性微电影、“爱上海”城市宣传片、年度网络微电影等活动。评奖单元吸引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9926部短片报名,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巴西、中国等15个国家30多部作品角逐最佳短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等十大奖项。著名导演钮承泽领衔,杜家毅、陈翠梅组成国际评审团经,俄罗斯的《一则偶然事件的背后》获得了最佳短片;最佳导演奖颁给了波兰影片《日食》的导演帕维尔•马斯劳纳;陈明昊因主演黄磊自编自导的短片《老男人历险记之“喘不上气”》获颁最佳演员。

  “爱上海”城市微电影拍摄活动由电影节组委会与上海市府新闻办联手推出,以讲故事方式传递上海的城市精神内核,面向社会、尤其向本市各高校,征集“爱上海”短片创意并进行拍摄,并邀请本土年轻导演程亮和黄凯参与拍摄,一些热爱上海的外籍人士也积极参与。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美基金、上海广播电视台联手推出的“女性微电影”系列短片以“成长、感恩、关怀、美”为主题,邀请梁咏琪、黄奕、田原和金依萌等4位华语女导演拍摄短片,以女性导演独特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文化视角展现当代华语女性导演魅力。“年度最佳网络微电影”评选由电影节与合国内六大网站联合推出,最终金马影帝黄渤凭借导演处女作《特殊服务》夺冠。“中国达人秀”微电影项目展映由《中国达人秀》导演组征集并拍摄的“达人故事”,这些故事从2012年4月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征集并拍摄。

  经典影片拷贝修复,历时1年成果卓现,上海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首个自觉承担修复拷贝、推动文化传承的电影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大银幕上重焕光彩,经典再现。其中,在大光明影院举行了一场极富创意的《十字街头》经典再现特别放映活动,200多位上海旗袍协会成员身穿旗袍观影,在老上海三四十年代的氛围里,与电影节特别邀请来的剧中男女主角赵丹之女赵青与白杨之子蒋晓松,共同欣赏了重新修复的经典影片。由国际电影节发起并联手国内外专业修复机构进行的经典影片修复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文化高地的责任与担当,也让全世界更多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瑰丽文化。一些国际电影节闻讯后已纷纷邀请修复版的中国经典电影前去集中展映。

上海国际电影节 15届 上海电影节综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