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总裁杉野英俊和首席市场官迟泽准
引子: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今世界,本土化早已成为各大国际跨国公司实现增长,谋求投入产出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回顾一下行业巨头Sony公司这两年在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一个最引人瞩目的特点正是本土化。从2002年中的成功出资索贝和在中国生产部分专业产品,到目前的约半数专业产品均在中国本土生产,再到2004年10月1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正式开始运营,折射出Sony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推进全面本土化的新阶段。
2004年10月1日,在索尼(中国)有限公司框架下组建而成的“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China Professional Solutions Group-CPSG)正式开始运营。此举不仅标志着Sony在中国完成了新一轮的业务大整合,同时也暴露出该公司矢志要在中国这一被其定位为全球"一号"市场中谋求更大发展的勃勃雄心。就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成立、索贝在集团中的作用及集团今后的发展战略等问题,本刊在2004年11月东京InterBEE上,对新上任的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总裁杉野英俊和集团首席市场官迟泽准进行了独家专访。随后,在次月举行的首届深圳文博会上,本刊又与迟泽准先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因时而变,因需而动
据迟泽准介绍,Sony自197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市场中的本土化进程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1985年在香港成立专业业务部门是本土化的第一步。1993年是Sony加强在中国本土化的第二个历史时期。迟先生本人那一年被调到北京,开始全面拓展在国内的销售、市场和售后等业务。2000年开始在中国陆续生产专业产品,将本土化推向第三个里程碑。而如今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的成立可以被看作是在中国本土化的高潮,标志着Sony已不仅在中国生产产品,还把研发、设计及系统集成功能也搬到了中国。
|
---|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总裁杉野英俊(左)与本刊总编汪稳功合影 |
关于组建新集团的原因,Sony公司在其新闻通稿中是这样解释的:组建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迅猛发展,IP网络、通信技术与AV技术不断融合的需求,实现系统、产品和运营的全面本土化”。从这一点来看,Sony的本土化乃至此次新集团的成立,是一项“因时而变,因需而动”的战略调整。
说起Sony在中国的本土化,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便是杉野英俊。1985年初来到香港,时任Sony香港有限公司总裁的杉野先生,也是Sony本土化各历史阶段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之一。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杉野透露说,作为新集团的总裁,他从今年1月中旬起把办公室迁至北京,以便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中国业务。“这也算是Sony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之一吧,”他说。
引人关注的一点是,在新集团的四大组成中,除了专业系统营销本部(即原“宽带信息系统本部”)、设计与制造部门(D&E)、Sony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的专业业务外,还包括索贝公司。在谈到对将索贝纳入新集团的考虑时,杉野先生指出,过去索尼提供AV硬件产品,即常说的单机产品,并曾在专业录像机、摄像机等领域创造过傲人的辉煌业绩。而如今,随着IT技术与传统AV技术相互融合的不断深化,软件和网络将在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在变化,用户的需求也在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成功实现公司业务的战略转型,从传统上的AV设备提供商,转向AV/IT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行业巨擘Sony公司面临的首要挑战。为此,Sony选择了全面本土化,选择了索贝。因为,只有全面实行本土化,才能更加贴近中国市场,更加贴近中国用户;而作为由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企业,索贝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有着更更深的了解。立足于本土的技术服务与支持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天然优势,这是任何外国企业都无法做到的。杉野说:“有了索贝的加入,我们可以实现‘双赢’的结果,为用户创造最佳的AV/IT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Sony将索贝纳入新集团还有着更长远的考虑,那就是逐步将索贝融入Sony的全球产品、业务开发体系中,在双方更加紧密的协作基础上,实现从产品开发、销售、市场推广、支持服务等全领域的协同作用,并最终将索贝带向世界。杉野指出,过去,索贝是根据自己的市场战略和想法,独立地向用户推销自己的网络解决方案;Sony在上海和北京等地的分公司也是根据自己的市场战略和想法向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彼此之间缺乏协同作用。“现在,索贝作为集团的一个成员,为双方形成合力,实现协同作用创造了条件。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可优先化业务战略,使之更加明确,传递给用户的信息也更加清晰一致,”他说。而据迟泽准介绍,目前的索贝公司业务主要有三块,一是自己的产品开发与推广;二是与Sony合作的业务,如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已经创造出了融索贝的软件技术和Sony XDCAM专业光盘系统的产品包;三是网络系统集成。
本土化对中国员工意味着什么?
本土化意味着本土的用户,本土的市场,还有本土的员工。那么,Sony在中国的全面本土化对中国员工又意味着什么?他们的职能又将发生那些变化?这些无疑是所有Sony中国员工,包括已被纳入新集团的索贝员工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杉野说,初期将一些境外员工轮换到北京,是为了能尽快启动中国的市场和业务开展。而在今后两年内,随着本土化的全面推进,Sony希望增加更多的中国本地管理人才,到那时,驻在员的职能将转变为主要支持本土的管理层。杉野说,很久以前,Sony的广播电视业务就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实现了本土化。现在在中国推进的本土化可看作是这一进程的延伸和继续。“Sony的政策是借助本土管理层,进行本土化运营,这是我们的基本哲学,”杉野说。
据杉野先生透露,Sony已将中国定位为其今后在全球的第一发展大市场,而全面推进本土化是谋求在此"一号"市场中实现业务最大化的唯一选择。为此,Sony将希望寄托在了本土员工身上。他说,新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与Sony总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仅在新集团内,而且在整个Sony集团内都将建立良好的人才共享机制。“我们愿意为中国的本土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比方说,索贝的一些工程师可能极富天赋,这些人才也可能对其他国家的研发发挥作用。我们将会实行人才的跨国流动机制,为有能力的中国员工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创造条件。”据我们了解,在2004年12月于东京举行的Sony公司内部技术交流大会上,索贝也派出了工程师代表参加,为他们与Sony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师交流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总之,被纳入新集团后,“中国员工的表现舞台将是整个Sony集团”,杉野说。
当然,本土化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不过杉野自信地认为,尽管存在着不同点,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与中国员工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来逐个解决。
三大业务撑起新集团的美丽天空
据杉野先生介绍,今年1月中旬将办公室搬到北京后,他的首要工作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