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谈纪录片拍摄中的“协调”与“安排”

2005-01-22 岑 磊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电视台 依马狮网


谈纪录片拍摄中的“协调”与“安排”
    我们在创作纪录片中需要安排的地方的确很多,如层次的安排、镜头剪接顺序的安排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学的安排,使得我们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能更加事半功倍,得心应手。
    众所周知,纪录片贵在真实,违背了真实这个最基本原则的,都不能称之为纪录片。所以,纪录片能够导演或安排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我们所说的“导演”和“安排”这两个字眼是加了双引号的,是一个特定的意思。那就是在拍摄纪录片的现场,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不改变事件发展的原本面貌的情况下,适当协调、安排人员重复做一些动作,让摄像师能更好的选择角度。
    实践证明,这样做能够更加有利于拍摄角度的再选择、有利于后期编辑镜头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又尊重了事实,使得纪录片具有更加吸引人的魅力。虽然我们有些人仍称这些手法为导演或安排纪录片,或是对之排斥,认为这样的手法和编故事片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不然,在一部多么真实的纪录片的拍摄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有安排和协调拍摄现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顺序、过程并非如同人的主观想象中那样的的进行,也不是你想表现那一方面,就发生那一方面的事情。有些动作或过程一瞬而逝,如果不安排重复,根本无法拍摄到。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这样的协调和安排是可以被充许的,这种手法是一个拍摄上的技巧。这样的协调和安排能够为拍摄提供方便,并非是为纪录片抹黑,因为这并不违反真实性原则。但这种“协调”与“安排”要注意把握尺度和分量,不能越界操作,干涉事件的发展过程,更不能无中生有,否则,就真的是导演纪录片了。
   
谈纪录片拍摄中的“协调”与“安排”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表现一个残疾人几十年以惊人的毅力学习书画,终于学有所成。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可以让这位残疾人再次作画,拍摄其创作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安排其妻子在旁边观看、评说,两人有说有笑。夫妻和睦,妻子理解、支持丈夫事业的主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比如我们拍摄一个边远山村的村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村民高兴地打开水龙头,用桶取水洗衣服。我们可以适当安排孩子们在耍水拍摄他们欢乐的笑脸。有时候,拍摄时需要协调和安排重复某一个动作是为了后期编辑镜头的需要。如村民们用上了沼气这一清净能源,我们可以让一农户打开沼气炉煮饭吃。可能我们需要拍摄近景、中景、远景等一系列镜头,需要用镜头表现沼气炉打着火焰串出来的一瞬间。打气的过程很快,很有可能来不及抓拍到,我们可以安排农户重复做着这一动作,直至我们把这些景别都拍摄完成,那样后期镜头的蒙太奇剪接的工作就轻松多了。比如在拍摄干部职工上山植树造林,可以安排大家在集中在一片区域内干活,这样拍摄出来,参加劳动的人员比较多,劳动场面热火朝天,镜头很好看。象这样的例子可以举例出很多。所以说,在纪录片的现场拍摄中,在协调和安排上多想些办法,你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是,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有些事情的确是不可以协调和安排的。比如要拍摄一部公安题材的纪录片,公安局抓了一个犯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可能抓犯人的过程无法拍摄到,我们可以请求适当协调和安排人员为拍摄提供方便,如干警们提审犯人,干警带犯人来到犯罪现场进行指认,警车拉响警报飞驰在公路上、公安局干警们集体开会研究案情等等。有了这样的镜头,纪录片看起来才好看。但我们不能安排重演一次干警追捕犯人的过程。难道把已经抓回的犯人放了,再让警察抓?这是不可能的,也是纪录所不充许的。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协调和安排了,而是重演,严重违背了真实性这个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正确地认识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在一些特殊方面注意科学的协调和安排,不但更加有利于表现主题,而且又遵守真实性这一原则,有利于后期的编辑、制作。显得灵活和务实,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说,这种能力是一个创作人员在创作纪录片方面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说明他的脑海里面已经具备了蒙太奇的思想,懂得抓重点,抓细节表现,有的放矢。这种能力不仅对创作纪录片很重要,对新闻的拍摄也很有必要。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