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浅述网络电视分发与编码

2012-02-22 威可多尔 传播与制作


  编前语

  三网融合催生网络电视。只需接一根线,付一次费,用一个终端,就可同时享受看书、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等丰富又便捷的信息服务与文化消费,这或许是新时代人们最希望实现的三网融合愿景。2010年初,国务院做出了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翘首以待的三网融合机遇终于来临。1998年,我国提出要“三网融合”,但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体制、技术等方面的“瓶颈”,迟迟未能实现。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体制的松动与技术的突破,使三网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三网融合之上的三“屏”融合,也将塑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面貌。网络电视顺势成为我国电视产业叩开三网融合大门的转型产品,成为三网融合下电视与互联网联姻的全新产物。

  在三网融合的重大契机下,网络电视迈开强势的发展步伐。2009年12月28日,号称拥有中国视频服务界最全牌照的CNTY(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线(拥有面向PC终端的视频牌照、IPTV牌照和面向电视终端的网络视频牌照),紧接着,各地方广电不甘落后,纷纷抢占阵地:娱乐先锋湖南卫视推出了芒果TV,江苏卫视开办了网络电视台,浙江卫视也建立了新蓝网,安徽卫视网络电视台也在2010年4月6日与观众见面。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网络电视将会是未来中国视听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网络电视又称IPTV(InteractivePersonalityTV),它将电视机、个人电脑及手持设备作为显示终端,通过机顶盒或计算机接入宽带网络,实现数字电视、时移电视、互动电视等服务,网络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观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观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

  从总体上讲,网络电视可根据终端分为三种形式,即PC平台、TV(机顶盒)平台和手机平台(移动网络)。

  通过PC机收看网络电视是当前网络电视收视的主要方式,因为互联网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目前已经商业化运营的系统基本上属于此类。基于PC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并逐步形成了部分产业标准,各厂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较好的互通性和替代性。

  基于TV(机顶盒)平台的网络电视以IP机顶盒为上网设备,利用电视作为显示终端。虽然电视用户大大多于PC用户,但由于电视机的分辨率低、体积大(不适宜近距离收看)等缘故,这种网络电视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

  严格地说,手机电视是PC网络的子集和延伸,它通过移动网络传输视频内容。由于它可以随时随地收看,且用户基础巨大,所以可以自成一体。网络电视的基本形态:视频数字化、传输IP化、播放流媒体化。

  CDN内容分发技术

  互联网最初是一种数据通信网,主要提供点对点的传递服务。基于这种模式提供电视广播服务,不仅造成服务器资源、带宽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使得服务质量难以控制。为此,需要在互联网中采用类似于广播的内容分发技术(CDN),来降低服务器和带宽资源的无谓消耗,提高服务品质。CDN中的关键技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发布:它借助于建立索引、缓存、流分裂、组播(Multicast)等技术,将内容发布或投递到距离用户最近的远程服务点(POP)处;2.内容路由:它是整体性的网络负载均衡技术,通过内容路由器中的重定向(DNS)机制,在多个远程POP上均衡用户的请求,以使用户请求得到最近内容源的响应;3.内容交换:它根据内容的可用性、服务器的可用性以及用户的背景,在POP的缓存服务器上,利用应用层交换、流分裂、重定向(ICP、WCCP)等技术,智能地平衡负载流量;

  4.性能管理:它通过内部和外部监控系统,获取网络部件的状况信息,测量内容发布的端到端性能(如包丢失、延时、平均带宽、启动时间、帧速率等),保证网络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几种主流编解码应用分析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成熟促进了网络电视的迅速发展。它可以支持基于内容的交互性,即支持对内容独立地进行编、解码。采用较多的编码工具集,对编码图像进行更精细的处理,在相同比特率下将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支持的包括高速体育运动在内的活动图像分辨率高。所支持的应用最为广泛,既包括存储媒体中和广播电视中的数字广播电视,还可应用于交互式的点播视频和准点播视频,而且,还能够适配于新兴的宽带通信网。

  当前,网络电视视频编解码主流标准有MPEG-4、H.264与AVS等多种标准制式。

  MPEG-4是运动图像专家组发展的广泛的开放标准。它针对一定比特率下的视频、音频编解码,也注重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和灵活性。MPEG-4标准主要应用于视像电话,视像电子邮件和电子新闻等,其传输速率要求较低,在4800?64000bits/s之间,分辨率为176×144。MPEG-4利用很窄的带宽,通过帧重建技术,压缩和传输数据,以求以最少的数据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它除采用第一代视频编码的核心技术,如变换编码、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量化、熵编码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技术,包括:视频对象提取技术;VOP视频编码技术;视频编码可分级技术;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技术。MPEG-4的优点主要是:提供了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数据访问工具,支持基于视觉内容的交互功能;压缩率高,采用Object Based方式解压缩,压缩比指标性能大为提高,压缩倍数为450倍(静态图像可达800倍),分辨率输入可从320×240到1280×1024,是同质量的MPEG-1和MJEPG的十倍多。具有高效编码、高效存储与传输的特点。

  H.264是DPCM加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模式。但它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获得比H.263好得多的压缩性能;加强了对各种信道的适应能力,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有利于对误码和丢包的处理;应用目标范围较宽,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以及不同传输(存储)场合的需求。H.264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很高的数据压缩比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比是MPEG-4的1.5?2倍。H.264压缩技术将大大节省用户的下载时间和数据流量收费。H.264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H.264与MPEG-4相比,最大的技术优势主要是:将每个视频帧分离成由像素组成的块,因此视频帧的编码处理的过程可以达到块的级别;采用空间冗余的方法,对视频帧的一些原始块进行空间预测、转换、优化和熵编码(可变长编码);对连续帧的不同块采用临时存放的方法,这样,只需对连续帧中有改变的部分进行编码。该算法采用运动预测和运动补偿来完成。对某些特定的块,在一个或多个已经进行了编码的帧执行搜索来决定块的运动向量,并由此在后面的编码和解码中预测主块;采用剩余空间冗余技术,对视频帧里的残留块进行编码。

  AVS则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信源编码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即初始数据、信源)的编码压缩问题,故也称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它是其后数字信息传输、存储、播放等环节的前提,因此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标准。AVS标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等4个主要技术标准和一致性测试等支撑标准。它的技术特点是速度快、编解码效率高、专利收费低、实现复杂度低、带宽占用率低(为MEPG-4的三分之一)。

  这几种标准应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MPEG-4能够支持多种应用,主要包括数字广播、因特网视音频广播,静止图像压缩,计算机图形,数字电视机顶盒,移动多媒体,动画与仿真等基于内容的存储和检索方面。H.264主要用于电视会议等通信的基线层面,面向高画质用途和录像的主层面以及面向内容配送的扩展层面。各层面的清晰度和编码速度取值不同。AVS由于技术方案简洁,芯片实现复杂度低,达到了第二代标准的最高水平,可以广泛应用于广播、通信、电视、娱乐等各个领域。B&P

网络电视 编码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