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19日消息,谷歌资深副总裁、社交业务主管维克•刚多特拉(Vic Gundotra)在其Google+页面上宣布,Google+的iPhone应用已通过审批。而谷歌技术人员Erica Joy亦透露,公司已向苹果App Store提交了Google+的iPhone版应用,正在等待苹果的审批。
众所周知,Google+是谷歌新推出的社交网络,允许用户选择和组织联系人组成群组(Circles),还有视频会议等功能。据谷歌CEO拉里•佩奇于7月15日在Q2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Google+用户数已超1000万,每天可供发布和共享的内容达10亿份。

从谷歌发布Google+,并具有视频会议功能这些迹象来看,一直对视频会议市场虎视眈眈的谷歌已经将其“进军之心”昭然若揭了。不过,谷歌虽然能称雄于互联网,但若想强行切入视频会议市场,却是极不容易之事。因为在这领域,已经云集了思科、IBM、宝利通、Skype、博世、视高、天道启科以及罗技等众多巨头。如今,随着谷歌的强行入市,会议系统市场上不禁狼烟四起,呈现一幕幕群雄乱战的大场面。
群雄逐鹿,鹿死谁手?
微软收购Skype、Google收购VoIP5、IBM收购网络视频会议商WebDialogs、思科收购腾博、惠普收购3Com、宝利通收购DST、罗技收购LifeSize------
从以上收购的众多案例中,可以看出IT巨头正在强势进军视频会议领域,市场的竞争是愈演愈烈。为何一个小小的视频会议产业,却迎来如此众多的IT企业进入其中呢?答案在于该产业虽小,但市场却很大。
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亚太地区视频会议市场的年销售收入达到3.675亿美元。而亚太地区视频会议市场从2009年到2016年销售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是13.6%,到2016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8.2亿美元。视频会议设备出货量从2009年至201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是16.3%。而在2009年,亚太地区视频会议市场的销售收入只有3.35亿美元。
此外,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可视化通信管理的服务市场收入将从2008年的8300万美元增长到9.40亿美元。2013年全球可视化通信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将达到86亿美元。据了解,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在于网络安全。美国知名调研公司Wainhouse资深研究员Stacy认为,网络通信安全的最大疏失往往来自远程会议(电话会议、网络会议、视频会议)。“在中国,远程会议安全常常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通过企业日常办公防御系统即可完成的常规性网络安全事件。但在成熟的远程会议市场,会议安全具有相当严谨且独立的网络安全体系。事实上,处于快速扩张及海外扩张阶段的中国企业更应注重网络安全,防御黑客攻击等不正当商业竞争同样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一大挑战。”
Stacy的观点在本土最大的远程会议公司全时与GE、罗克韦尔、施奈德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全时的COO陈永红说:“跨国企业在选择远程会议供应商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多达400项的安全问题清单,内容涉及安全政策、变更控制、加密、数据完整性、通信与连接等23个层面。这让我们意识到,网络安全是中国互联网通信服务提供商走向成功的基础。”
正是基于上述安全方面的考虑,国内远程会议市场还处于一个开发阶段。如此诱人的前景,使众多企业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早在2005年,宝利通便收购了DST;2007年8月,IBM并购网络视频会议商WebDialogs;2009年11月,罗技公司宣布以4.05亿美元现金收购私人控股公司LifeSize,以扩张视频会议业务的市场份额。为了还击,思科于2009年11月花费34亿美元收购腾博,以此来强调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2010年5月,Google更是收购视频会议公司VoIP。 而2011年4月,全时推出“云会议”产品,这是中国IT业热议云计算两年多来,为数不多的兼具商业价值和商务价值的云计算商务服务应用。业内人士认为,云会议的最大价值在于将电话会议服务旧有的软硬件电话会议实施方式,通过SAAS平台与广泛且高密度部署的基建组群实现电话会议的云端化服务。与此同时,云会议还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自由,时间、地点、价格、使用方式、个人使用习惯都在“云”的支撑下变得无拘无束。
思科与全时推出第一代云会议产品 主推视频会议功能
谈到云计算的视频会议,可算是非常时髦了。中外的商务人士们对会议需求早已悄然发生改变:对数据传输速度要求更高;会议地点已不局限于办公室,可移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频发的商务活动中,人们期望会议操作尽可能的简单;商务人士们开始强调会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简而言之,大家的需求已然十分清晰:视频画面逼真、快速响应、可移动、低成本、安全可靠、简单易用。
许多大企业们看到此一需求,不惜重金购买思科、华为等大牌设备及配套技术支持,拥有专属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议效果;但亦有多数企业,只能在公共通信网络中使用QQ、MSN、Skype等免费即时通讯工具,忍受着声音与图像的互不同步或断断续续。幸亏现在已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商务人士的需求以及企业客户对低成本的诉求已经变得可行。例如全时公司的云会议系统在中国市场上是首款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的视频会议,并且实现了电话会议与数据会议相融合的远程会议产品。据知,用户无需任何软、硬件方面的会议投入,而云会议的VOIP实现方式同时也减免了通信费用,全程仅需向全时公司交纳0.5-0.7元/分钟的服务费用即可,最低包月费用低达99元/月(3方)。
此外,全时的网络视频会议还同时具有VOIP与PSTN的外呼、自我外呼功能,实现了VOIP与PSTN的无缝融合,系统通过对语音抖动、语音数据丢包率的智能控制,彻底解决语音通话经常遇到的延迟、杂音、断音等现象,确保了PSTN与VOIP语音传输的同步。这使得全时云会议走出封闭的会议室,不再局限在室内。现在,全时云会议将网络视频会议与文档共享、白板等协作功能的融合,加之VOIP和PSTN对语音传输的融合式解决方案,全时云会议变得越来越适合商务协作的应用,并已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销售客服、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应用实践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据全时的云会议产品经理Jackson介绍,云会议是其基于全时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开发出的第一个视频会议产品,可承载20W方的并发会议。产品本身实现了VOIP与PSTN的自由切换、智能的防火墙穿越、变化区域发送原则减少资源占用等50个创新点,帮助全时云会议实现了高达99.99%的业内最高使用度。
而思科研发的云会议产品,亦可令使用者在便捷操作的同时保障了会议通讯的安全、稳定。这云会议相对于传统会议,令使用者感受最直接、最便捷的是云会议将传统会议室扩展到无限大。跨平台、跨网络的会议技术可使思科的云会议用户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简单办公工具,即可随时随地地组织、参加会议,避免了为会议而奔波赶场的时间消耗,节约商务人士70%的差旅时间。
“云视频会议”应用前景广阔
在未来,“云视频会议”的应用前景肯定会非常广阔。首先,视频会议、电话会议这样的IT采购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支出,因而许多中小企业越来越精打细算起来。它们希望购买到的IT产品能对企业业务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节省额外的开支。这就是说中小企业用户更加看重超越IT硬件设备之外的附加价值。但往往事与愿违。例如,企业用户较常使用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价格高达10万元,或更高。此外,用户在向电信运营商缴纳开通费的同时,还需承担0.6元—0.8元/方/分钟的通讯用。而软件产品虽价格低廉但通话质量难以保障,这使得投入的风险变得难以规避。在这种状态下,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潜在需求无法被充分的激发。
Berlecon研究院的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应该放弃对虚拟通信的偏见,认真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产品/服务。相对于自行运营和托管等其他交付模式,“云”服务效率更高、灵活性更强,对中小企业更为适合。Berlecon的调研主任Andreas Stiehler 认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新型通信服务克服资源不足等问题,VOIP服务或其他通信模式。事实上,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接入率已达到90%,很多企业虽然已接入互联网,但对于互联网为企业带来的各种应用及价值,并未有全面的认识。以VOIP为手段的会议协同尚未在中国企业界普及,应用率不足1%,而在欧美国家这个数字高达40%,远程的视频会议、电话会议被广泛应用商务协同,超过70%的商务人士在使用。
由此可见,云会议不仅解决了企业IT采购带来的风险和高成本支出,同时也将商务人士们从频繁的差旅和会议活动中解救出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谷歌的另一强大竞争对手——微软
欲想进军,进而独霸视频会议市场的谷歌,除了思科和全时等迈入“云时代”的强大竞争对手之外,还有一个博弈已久的死敌——微软。谷歌和微软这对老冤家已经交手过招多时了。所谓冤家路窄,这回在视频会议领域,两大绝顶高手又争战了起来,具体体现在微软对网络视频会议巨头Skype的收购。
最近,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宣布以85亿美元收购网络电话服务商Skype。微软称,Skype将成为公司新的业务部门,Skype现任CEO托尼•贝茨(Tony Bates)将出任微软Skype部门总裁,并直接向鲍尔默汇报工作。据美国知名科技博客网站Silicon Alley Insider(SAI)对微软此举的评价,认为将对谷歌在视频会议领域构成重大威胁。例如SAI指出,Skype用户量已超过5亿,并拥有可广泛应用于电信产业及社交网络业务的技术。从这个角度上讲,微软收购Skype,将为美国科技产业带来重大影响。SAI为此评出了微软收购Skype交易的赢家和输家,其中赢家包括Skype投资者、Facebook及eBay等,输家则包括思科、谷歌和风险投资公司Index Ventures等。
在这场大博弈中,为何微软被评为“无法预料结果者”?因为微软收购Skype后,其结果如何,还要看微软将为Skype制定何种市场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微软每年能产生大量现金,但该公司的互联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Skype目前也未进入盈利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讲,Skype今后“钱途如何”尚无法预料。
那么,又为何认定谷歌和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是输家呢?原因如下:
1、 SAI认为,或许当初谷歌并非真心希望收购Skype,毕竟谷歌已经有了Android平台和谷歌语音(oogle Voice)服务。而谷歌此前之所以参与对Skype的竞购,目的是希望微软付出更多收购资金。从微软发布的收购声明来看,谷歌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微软对Skype加以好好利用的话,那么Skype将给微软的诸多业务带来好处,例如企业软件、移动服务及社交网络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微软多支付数十亿美元收购Skype从长远利益这个角度上来看,就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Skype在未来能够拉动微软的互联网业务增长。
2、 虽然Skype也一直希望进军商务视频会议业务领域,但就该公司被收购之前的实力而言,尚无法组建相应销售团队以挑战思科。如今Skype有了微软这座靠山,无疑将使Skype具备在商业视频会议领域向思科发起全面挑战的实力。
未来视频会议市场的诸侯割据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当今的视频会议市场已进入了诸侯割据的时代,是一番你争我夺,烽烟四起的景象。无论是谷歌,微软,思科,全时,天道启科,RADVISION等,都将全力以赴,先稳固自身市场的后方,进而在时机适合之时抢夺各大竞争对手的市场江山。到底是谁将会笑到最后?相信大家都在静待视频会议巨头们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