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CCBN2011高峰论坛:高清电视与3D的中国广电机遇

2011-07-19 传播与制作


  由CCBN组委会主办的CCBN2011高峰论坛3月23日-25日在国展10号馆隆重举办,论坛共进行了五场。本刊节选第二场,以飨读者。

  本场嘉宾主持由广电总局广科院电视所副所长郭晓强博士担任。

CCBN2011高峰论坛:高清电视与3D的中国广电机遇

特邀嘉宾:

邓向冬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电视研究所所长

  在总局“十二五”规划中,对高清规划是100个频道,立体电视10个频道。随着第一批高清频道的开播,从节目方面高清频道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从终端方面,随着平板显示器的普及,高清显示设备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去年、今年还有一批地方高清频道开播,一旦第二高清频道上星后,更多的高清频道怎么入户送到老百姓家里?现在有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中间传输环节,包括上星、落地确实还有一定的问题。

  关于3D,去年亚运会我们做过测试,从测试情况来看,确实对人们的舒适度有待提高。从舒适度我们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在节目拍摄和制作的时候,因为电视上展示3D效果导致拍摄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拍摄方法掌握方面,包括镜头的一些运用,制作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沈坚清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技术总监

  电视现在是个快餐文化,尤其我们国内电视台该省的工都省了,记者不能省、摄像不能省,其他都省了,这样做出来的节目如果用高清的标准来考验、考量,是不是达到我们最初技术设定的想要表现给观众的那些体验,这个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了。

  再说到网络电视和视频网站,上海现在做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网站,不像其他的网站只是截取、碎片化。现在网络媒体都在呼吁说传统的电视台没着落了,将来是网络的世界,也不是这样说的。但是电视台播的节目今后的魅力是什么,我看现在主要是做好高清节目,将来是做好3D节目,现在制作3D是为今后节目的技术储备,我们现在应该是认认真真的做好我们的高清节目,这个是我们和网络竞争的一个支点。我是从电视节目本身的制作水平来讲,因为电视就像报纸、广播一样,以后份额会减少,但是不会消失,电视人的制作将来出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要做好高清,要做好3D。

徐亚楠 郑州电视台副台长

  高清发展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是肯定的方向。我和一些电视台同行交流,他们都说“我们现在被高清了!”说明是发展方向。为什么9.28以后全国高清市场冷下来了?咱们论坛上我看提的问题有差钱的问题、还有节目源的问题、运营经验的问题,等等。我觉得后两个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而差钱的问题是主要的,只要有了钱把高清设备配齐,高清节目买来就可以播出了,如果全国所有的城市台几百个电视台都高清化了,产业链也就出来了,经验也就积累了。怎么才能不差钱?我谈以下四点:

  第一,减少网络系统,降低制作成本。对于资源共享需求比较高的新闻类节目,做网络是有必要的,因为几百个记者都做新闻集中一块制作是有效的,所以我建议对于资源共享需求不太高的节目,像专题、文艺类节目,一个人做完就可以播出了,这种节目单机也可以,有了这个思路可以把网络做的小一点。

  第二,大量使用无卡站点。一台有卡非编系统的价格一般是无卡站点的两倍,无卡站加上驱动器上载,这种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而且文件化上载不仅图像质量高,而且效率也高,可以达到超实时。

  第三,郑州台高清网是在原来标清50M网的基础上建的,在这个网络上去建高清跑不动120M的I帧,只能采取直接打包成50M播出的格式。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我问了很多专家,大家不同意这种方法的原因是长GOP的码率多带复制能力有限,一般超过三代以后检测就有问题了,但是我统计了一下,几乎像我们做新闻为主的电视台90%的节目都是拿来重播,根本不会反复制作,真的有个别的精品节目存成120M,对网络压力也小。网络从120MI帧降到50M长GOP,使网络的存储带宽和存储的空间减少了一半以上,当然钱也减少一半以上。

  第四,我建议新闻类的节目,尤其是社会新闻类的节目就用小型摄像机、小高清三四万块钱就能买到。格式尽量往低码率去选择,包括HDV都是可以用的。市级电视台就买中等的设备,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好对好、赖对赖”,一定要找到自己合适的,只要有这种思路中国高清大普及、大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会很快。

徐国银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总工

  3D其实是一种体验,在杭州最大的影院里,我在这儿同时看了《阿凡达》和南非世界杯,我感觉3D电视没有原来想象的看电影的视觉冲击那么强大,所以我的观点是,3D首先是一种体验,而不是考虑安全、舒适的问题,我认为现在我们考虑的太多了,我们应该把3D这种体验交给我们的观众。所以有关3D推广政策里面,总局可以做一些引导工作,不一定要求24小时3D直播,而是某些黄金时段,哪怕一小时、半小时黄金时段,那会是比较容易实现,欧洲的3D体育频道就是这样开始起步的。

刘戈三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研究院院长

  到底我们现在发展3D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是什么?就是为了猎奇?其实不论是高清还是3D,有一句话说的很俗,就是“内容为王”。搞制作的也好,搞传输的也好,最终还是为了让消费者、观众看到真实的内容的东西,如果没有好的内容的东西,前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的东西,即使一开始消费者花钱买一些新技术,但是最终如果没有内容真正支持,这个产业链也不完整。所以,大家的投入也可能是付诸东流了。

  影像安全这件事,我认为现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而且那个恰恰又不是我们现在这些在座的专家所擅长的,必须联合一些部门。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对人眼是安全的?应该结合医学、心理学部门,各方面的专家综合起来探讨、试验,才能总结出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影像安全的标准。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国家质检部门,大家会很注重身体的安全、药品安全。今后如果真的是像我们乐观的估计,所有的电视都3D了,所有的节目也都3D了,如果影像安全的标准建立不起来,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王亚明 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技术总监
3D从节目内容源来说,我个人认为首先是3D动画,这个很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的十几部电影都是动画。再就是3D电影,索尼自己有一个公司,拍摄3D电影也有20年的历史。对电视工作者来说3D更难,因为家里看电视是3米以内的距离比较多,视差要更小,看起来不是让你感官有多么刺激,而是首先让你看着别晕,这方面日本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经过大量的研究之后也做出了一些推荐性的建议,他们认为电视视差角控制在1度以内,如果换成像素数是2%—3%的视差,控制在这个视差范围之内看3D电视才有可能不晕。

乐永升 宽泰中国总经理

  宽泰做3D产品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让观众看立体影像的时候就像你用双眼看一个自然景观一样,如果能达到这个效果才是真正实现我们3D的目标。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看报纸看俩小时会很累,但是你睁着眼睛看这个世界两小时不会很累。生活当中有一个人拿把刀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也会觉得不舒适,视觉疲劳是存在的。真正让3D观众感觉视觉疲劳的就是由于在拍摄、制作、传输过程当中导致的眼跟画面的不一致,甚至画面的瑕疵,由制作环节不完善导致。如果把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选择一个合理的环境、合理的场景、合理的构图,这个画面看上去会非常具有现场感,你应该能比较舒适地接受。

  我手里有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前两天我刚刚拿到的,2010年底,有42家频道已经开始了试验性的或者正式的3D频道播出,当然不是全天,是定时播出,42家里有30家是欧洲的,其它是欧洲以外的地区。我也很奇怪,欧洲金融危机刚过,他们为什么那么有钱烧那么多3D频道呢?原因是因为宽泰在欧洲很多客户不需要买新的设备,只需要把现有的设备升级就可以制作3D,因为宽泰在08年就推出标清、高清、3D完全兼容的设备。3D在国外的投入相对比较小,但是产出比较高,3D是拿来吸引眼球的,3D节目会给电视台带来收视率,收视率就是钱。

陈善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我得到一个小小的结论是,今后这50年恐怕叫个性化、多彩的世界生活,就是说你不要埋怨3D现在没处用、怎么用,高清看不清楚当了标清用。现在要开3D电视,要开高标清同播,电视要数字化,电视机要做彩色,一点点退回去想,每一步走来都不是逼的,其实应该是很自然的,就像很多专家说的融到自然里面去。所以这个东西一定要它顺其自然的去发展,应该把它变成一个享受。立体看的累得慌,累了就别看呗。看新闻要是没有彩色电视机,就看黑白的,我住的附近有个小商店,没有人来买东西的时候店主就看黑白电视,也能看了解新闻。所以我归纳一点,多样化的精采生活是个性化发展,就不累了。

主持人

  很高兴我们今天请到广电部门的领导还有广电行业的专家,一起围绕着3D、高清、网络电视台共同探讨下一代广电业的机遇和挑战。今天九位嘉宾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观点,相信各位还有非常好的观点,但时间有限,下一届CCBN高峰论坛再见!B&P

CCBN CCBN2011 高峰论坛 高清电视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