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技术革命促进国际广播事业持续发展(下)

—— ——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

2011-04-02 于纪恺 王泽祥 《传播与制作》



于纪恺  王泽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接上期)

  新建国际广播中心技术系统

  199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要迁新址,希望采用新的数字音频技术来构建节目传输系统。电台的领导和专家为此专门到国外进行调研和考察,却发现当时国外产品虽然在技术上领先,并且也较成熟,但符合国际广播电台使用需求的却没有。(例如针对国内的模拟、数字混合使用的现状),希望设备同时具有模拟和数字音频接口,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灵活切换,另外由于国内微波通道的不稳定,希望传输终端设备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以保证传输的稳定可靠,而国外却没有能全部满足这些要求的设备。与国外厂商商讨能否按照我们的要求改型时,均以设备已经定型,很难进行修改为理由被拒绝。

  回到国内,考虑能否立足国内自己研制?一方面可以完全按照需求设计,这样研制出来的产品使用起来就非常顺手。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们依赖进口,所以这类设备的价格奇高,一个音频通道的造价达到十万元人民币,根据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配置(32路),光传输设备的成本就达300多万元,这也促使我们非常想研制自己的传输设备。

  1995年2月,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率技术人员来到当时的电子工业部第三研究所,与专门从事数字音频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非常巧的是,三所的技术人员对这方面的产品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想突破以往的科研模式,将新技术直接转化为产品,双方一拍即合。国际台很快地就把具体的功能和技术要求提了出来,同时也让三所技术人员感到巨大压力,因为国际台不在研制经费上给予任何支持,也不承诺保证使用三所研制出来的产品。一切要取决于的产品技术经济指标,那就是在技术指标上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在成本上要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并且要求产品必须经过部级鉴定,而且在正式使用前至少试运行半年,证明设备稳定可靠才能正式签订购货合同。

  由三所和国际台的技术人员组成攻坚小组,项目组提出要做就做最好的,数字音频接口完全按照国际标准AES3-1992设计,当时这一标准连很多广播业内的人士也是刚刚听说。由于是初次研制广播级数字音频产品,很多东西都需要进行试验,技术人员心里没底,当时大家抱着“没有退路,大家只有背水一战”的决心进行工作。由于产品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在方案确定阶段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讨论,所有的元器件也预先进行筛选、老化,设计和生产参考军品标准进行。在研制的攻坚阶段,项目组全体人员几乎每天加班到半夜,经过8个多月的奋斗终于在1995年11月研制出样机用于鉴定。样机的型号命名为MDT9601,意思是多路数字传输设备,计划于9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代产品。鉴定会由当时广电部和电子部科技司联合主办,地点在三所会议室,会议由广电部总工主持,到会的代表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台等行业用户。MDT9601通过了鉴定,其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同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产品发布会。

  产品于1996年2月投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试运行,稳定运行了半年无任何故障。国际台与三所签订了4套MDT9601的购买合同,以不到同类进口设备一半的价格实现了32路音频信号的数字传输,随后在另一传输通路中再次订购了3套MDT9601,该设备至今仍在国际台使用。运行稳定,多年无任何故障。

  因为自行研制的广播级数字音频传输设备(MDT9601)出色表现,该产品获得了1996年度的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8年又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保证传输节目的安全,在传送节目时,除了采用数字微波外,同时还要采用数字光纤设备,重要传输有的还会使同卫星和电缆同时传送节目作为对微波传送和光纤传送节目的备用。国际广播电台向广播大楼节目传输中心传输节目就采用上述方案。经调研当时国内外尚无适用的多路数字音频传输终端设备,国际台和电子部三所在1995年确定联合研发MDT9601多路数字广播传输终端设备,将32套数字广播节目同时采用光纤和数字微波传送。1996年研制成功,该产品起点高,技术性能先进,功能齐全,技术指标优于国外产品,同时具有数字和模拟接口,属国内首创。产品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台经半年试运行后1997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至今仍在安全运行,该产品日后被广电部门广泛采用。

  国际广播中心技术系统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系统

  在1996年10月份,新建国际广播中心土建工程全部完工,将要迁入新的国际台广播中心的时候,适逢广播节目制作播出技术大发展的年代,是由传统的延续几十年的以磁带做媒介的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网络化、自动化开始过渡的年代。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是广播技术发展的趋势,它带来观念上,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是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大事,也是给国际台新大楼技术系统提出的新课题。

  1996年6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召开了第一届广播技术研讨会,(从6月1日至7月1日分三次进行)主题是,国际台新大楼广播系统的技术方案,会议有广电部主管部长、部副总工、国际台台长出席了会议,以及北美,欧洲,香港,台湾等28家海内外厂商,和省市广播电台的同行总人数近500人在专家楼进行了三次研讨。

  当时对数字技术了解尚粗浅,像国际台这样的大系统国内外尚无先例,风险很大,会议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采用数字技术,逐步实施;先让其中一部分节目制作播出采用数字技术,一部分节目仍用旧有的模拟技术,待数字技术进一步成熟,有了经验再全部采用。另一种认为,数字技术只能试验,不可在节目播出中实施。直到1997年搬家前这两种意见仍然存在。

  根据会议精神,国际台技术部门,台科技委,经过一年时间反复研究,论证,共同努力,及再次以前的技术考察,如在1992年4月美国NAB展会上,展出了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播出音频节目的工作站,同年,美国CEMEX公司提供2套设备,经过广电部设计院无线所计算机室试用,分析后认为尽管当时音频工作站水平并不高,但它是节目制作播出大变革的开创,很有发展前途,可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94年初,国际台进口一套音频工作站,由技术处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了解、摸索、试用,奠定了国际台数字技术开发的基础。

  制定方案考虑的几个问题:
  1.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便于开放便于改造。 [Page]
  2.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时效,节省维护经费。
  3.新老技术设备并存的时代,看准方向,确定核心设备的配置,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为今后实现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逐步过渡提供方便。
  4.数字系统的技术设备没有使用经验,考虑到计算机故障的多发,在系统中考虑双系统或多系统备份。
  5.节目传输设备,当时台内已有光端机4套,2套菲利普设备,每套传12路广播,2套阿尔卡特设备,一套传24路,一套传8路广播节目,都是主传视频设备附加音频扩容传广播节目(全部模拟音频),由于老系统技术落后,容量小。传输设备考虑选用或研制新的多路数字广播节目传输设备。
  6.全员培训,调整知识结构,更新观念,普及计算机技术,掌握数字音频节目制作方法。
  7.老台可用设备经大修后继续使用。新系统不再购置摸拟开盘录音机
  8.方案满足不停播搬家要求
  9.方案严格遵照广电部科技司,计财司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10.技术各部门参加全过程(系统方案论证,工程设计,画图,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搬家,维护)作到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稳步过渡。

  根据制定系统方案考虑的若干问题,国际台技术中心,台科技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共同努力编制了以音频工作站,交换矩阵为核心以太网为纽带,配备适宜的周边设备组成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建国际台广播中心工艺技术方案、搬家方案》,国际台新老大楼直线距离11公里,全台1200多名编播人员每天使用43种语言,制作播出168小时广播节目,新大楼技术方案必须保证不停播安全搬家,所以技术方案和搬家方案需统一考虑。

  国际台新大楼数字技术系统是能播出18套节目的数字化制作播出系统,为了保证系统安全,便于故障分析处理。该系统共分成6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共同组成音频工作站制播系统,可以自动播出18套节目,直播4套节目。全系统有6套硬盘播出系统和36套音频工作站,分布在广播中心的11个楼层各自机房内,通过100M高速局域网把播出机房,主控切换矩阵联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制作、存贮、自动播出、编组、传输的全数字化的音频广播系统。

  技术方案上报后经主管部长组织科技委及部有关司局多次论证审查同意.并确定全部投入资金xxx万美元,不得超支。其中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系统xxx万,大文艺节目制作间xxx万,计算机系统xxx万。

  设备选型

  1.设备选用技术先进成熟,稳定可靠,设备数量保证不停播搬家要求,保证满足设计任务要求,可靠运行,由于资金有限,设备价格请厂家支持。
  2.为逐步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方便日后改造,所以在新系统中节目自动播出、交换矩阵和节目传送等数字化设备一次到位。节目制作部分将在老设备的更新改造中逐步过渡建成全数字化系统。系统中关键设备是音频工作站、矩阵和节目传输设备。
  3.音频工作站:1996年当时国内尚无厂家生产,当时美国CENEX公司、台湾福茂公司、德国西门子、瑞士斯得利、香港音响顾问、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家公司来台参与,国际台要求各厂家作出满足国际台系统要求的方案和报价。在窦店,国际台召开工作站选型论证会进行讨论。会议邀请了台外计算机专业人员,兄弟台同行参加。最后确定选用西门子CARAT系统,当时认为:1:西门子公司是有150年历史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公司,有实力,有条件投入大力量,与国际台合作完成国际台数字系统的开发;2:产品技术先进,成熟,工作站系统和交换矩阵同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系统配置合理;3:报价由xxx多万美元经多厂家竞选后降至xxx万美元,接近我们的xx万美元的估价;4:不经代理商,直接由西门子公司供货、技术支持可靠,风险小。

  技术革命不同于科学革命,也不同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是科学革命,也可能带来的是产(工)业革命,数字技术革命,给国际广播事业创建了新的业务平台,为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手段,如采集,录制,播出一体化,网上广播等等。三网合一的出现为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又一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给广播事业如何适应新的技术平台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线广播大楼“即将动工,它的建成又为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广扩的天地。B&P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