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珍
广州市电视台
【摘要】 亚运已经落幕,但科技亚运的精彩仍在延续,科技亚运的内涵在于将大量的高、新技术在亚运期间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同时也通过亚运将这些新技术市场化,使其不仅在亚运期间服务于各部门的各项赛事转播制作,同时促进其转化为台内新的生产力,在后亚运时代继续服务。广州2010年亚运会期间,广州市电视台特别筹建了奥亚运收录制作媒资互联系统,来协助完成广州台各节目制作部门的节目制作与播出任务,并将所有珍贵的亚运赛事、相关新闻报道、广州亚运人文宣传、景观等宝贵资源永久编目保存。
【关键词】 亚运 收录 非编 媒资 互联 高清赛事传输 标清赛事传输 资源池 StorNext FS
一. 系统概述
1.主要功能
根据广州台亚运会节目制播的需要,本次建设的收录、非编、媒资网涵盖了收录、制作、配音、媒资生产资料库功能,各模块功能如下:
·IBC现场制作:对IBC收录和上载的素材进行编辑,要完成节目的精编工作。如果有记者认为值得保存的素材,由记者下载到磁带上保存或提交到媒资进行节目归档,部分节目记者在前方拍摄后通过IBC非编制作完成直接远程传输回台。
·IBC收录:收录部分采用的是总控集中收录的模式,主要完成对回传信号的收录任务,在该系统中,收录系统可以实现对高清SDI信号的收录功能,主要收录高清赛事信号。
·台内收录:主要收录标清SDI赛事信号以及亚运城演播室、新台演播室和其他转播点的回传信号。
·台内制作:通过与收录、媒资共享的存储池检索下载收录素材,上载素材,进行编辑制作,下带播出。
·配音:配音部分完成制作网中的配音工作。
·媒资生产资料库:资料接收、上载、编目,对外提供检索和下载,以及与台内老媒资互联。
2.各系统文件参数

二. 系统总述
1.系统介绍
信号收录、非编、媒资系统分为两部分,一是将IBC提供的28路标清和12路高清信号,在CATV机房和台内进行储存(含收录、编目上载工作);二是搭建2600小时的中央储存和20个非编站点,将由台亚运前端信号调度总控机房调配来的、收录到制作、播出的视音频信号,以及事先收集到的各参赛国(队)音像资料,进行全部上载存储,并对所有信息采用中英文双语编目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确保各频道都可以对所存储的所有素材随时进行浏览、检索和下载。在250平方演播室搭建信号调度监控、收录、编目上载工作区,此工作区完成调度管理和亚运信号收录、归档、编目和分发功能。
2.系统模块组成及说明
整个系统由IBC收录模块、IBC编播模块、台内制作模块、生产媒资和互联模块几个部分组成。
1)IBC收录模块:配置1个96TB存储体,支持30路高标清收录,支持先本地后网或直接存储;收录素材直接发布到台内办公网,可在办公网内检索下载,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WEB发布,2台MDS服务器,2台收录控制服务器。
2)IBC编播模块:与收录共用数据库服务器和MDS服务器,1台文稿服务器与收录共用存储,配置10台高标清编辑站点,2台配音站点,3台生产媒资编目检索工作站和1台演播室播出服务器;上载素材或直接调用收录素材进行编辑制作,配音,最后播出。
3)台内编辑制作模块:配置1个36TB存储体,配置18台高标清编辑站点,2台生产媒资编目检索工作站;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MDS服务器;通过办公网检索下载收录素材,上载素材,进行编辑制作,下带播出。
4)生产媒资(资源池)模块:与演播室制作共用存储和数据库,配置2台生产媒资WEB流媒体服务器;近线存储体沿用老媒资系统的带库,新生产媒资和台内原有的媒资系统通过ESB和EMB的方式进行互联。同时台内老制作,新闻网也可提交素材到生产媒资,也可检索下载再利用。
5)IBC资源池:资源池可以作为在线存储的二级缓存以减少在线存储的压力,它采用的是低端的存储设备,同时配备独立的软件系统对池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及管理,用户只需在软件界面进行简单的迁移操作就能完成资源的空间调度,具有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资源临时备份、故事板结构化迁移等多样化功能,台内对IBC收录资源的调用主要通过访问BS资源池实现,通过查询实时收录的节目资源并打点下载到非编在线存储进行编辑制作。
2.1存储模块
此次新增的在线存储体主要是为收录部分和生产媒资部分,以及制作提供在线存储服务,包括高低码率节目数据的存储:
1)IBC收录制作部分存储:4Gb FC存储体,全冗控制器,在该方案中存储体配置60块1TB SATA硬盘,60块600G FC硬盘,其中物理容量为96TB。
2) 台内演播室制作部分存储:4Gb FC存储体,全冗控制器,该方案中存储体配置60块600G FC硬盘,其中物理容量为36TB。
2.1.1系统带宽统计
1)IBC收录制编系统

2)台内制作系统

2.1.2盘阵规划
1)设备配置
IBC收录制作部分存储:4Gb FC存储体,全冗控制器,在该方案中存储体配置60块1TB SATA硬盘,60块600G FC硬盘,其中物理容量为96TB。
台内演播室制作部分存储:4Gb FC存储体,全冗控制器,该方案中存储体配置60块600G FC硬盘,其中物理容量为36TB。
2)容量、分卷配置
·IBC收录制作部分存储:
共有60块1T SATA数据盘,60块600G FC数据盘,其中5块600G FC系统盘。共8个盘箱满配。
FC盘箱:每个扩展盘箱放15块600G硬盘,
SATA盘箱:每个扩展盘箱放置15块1T硬盘。
对于放置600G硬盘的盘箱来说,容量如下图所示:

前三个盘箱每个盘箱选择7+7+1方式,每7块盘做一个Raid5,最后一块是热备盘。
每个Raid5实际容量为3.6T,因此划分出两个LUN,每个LUN大小为1.8T,作为DATA SG类型的Lun。前两个盘箱做一个文件系统,有效容量为14.4T左右。第三个盘箱做一个文件系统,有效容量为7.2T左右。
最后一个盘箱选择5+4+5+1方式,前5块硬盘为系统盘,然后拿出4块做raid1+0为所有系统的meta和log,接下来5块做raid5,实际容量为2.4T左右,划分2个lun,作为DATA SG类型的Lun,最后一块为热备盘。最后一个盘箱作出文件系统空间为2.4T左右。 [Page]
1T的SATA硬盘盘箱如下图:

每个盘箱选择7+7+1方式,每7块盘做一个Raid5,最后一块是热备盘。
每个Raid5实际容量为6T,因此划分出4个LUN,每个LUN大小为1.5T,作为DATA SG类型的Lun。
每两个盘箱做一个文件系统。每个文件系统有效空间为24T。
最终划分出5个文件系统,有效容量大概为72T。
·台内演播室制作部分存储:
共有60块600G FC数据盘,其中5块600G FC系统盘。每个扩展盘箱放15块600G硬盘,共4个盘箱满配。
容量如下图所示:

前三个盘箱每个盘箱选择7+7+1方式,每7块盘做一个Raid5,最后一块是热备盘。
每个Raid5实际容量为3.6T,因此划分出两个LUN,每个LUN大小为1.8T,作为DATA SG类型的Lun。前两个盘箱做一个文件系统,有效容量为14.4T左右。最后一个盘箱选择5+2+7+1方式,前5块硬盘为系统盘,然后拿出2块做raid1+0为所有系统的meta和log,接下来7块做raid5,实际容量为3.6T左右,划分2个lun,作为DATA SG类型的Lun,最后一块为热备盘。第3个盘箱和最后一个盘箱作出文件系统空间为10.8T左右。
最终划分出3个文件系统,有效容量大概为25.2T。
2.2管理服务器模块
为了保证系统高效工作,我们在系统中配置了相应的功能服务器。
1)数据库服务器:配置成熟稳定的SQL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库集群软件。
MDS通过SNFS实现服务器的高可用集群,同时配合电源模块,当主机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备机接管工作,同时切断主机电源,防止在主机没有宕机的情况下主备切换时,争夺管理权带来的问题。
2)各子系统的WEB/应用服务器,对外提供WEB发布工作。
3) ESB/EMB服务器,负责系统的互连和数据的迁移,且保证双机安全稳定。
4)收录中心控制服务器配置两台HP公司的380G6服务器,通过N-PORT对外提供控制服务,收录中心的核心控制工作,双机保证系统安全。
2.3存储共享管理软件设计
目前在SAN的网络中广泛使用的存储共享管理软件主要由SANergy和StorNext FS两种,这两种软件在现有的网络中使用都比较普遍,各有千秋,下面从几个方面详细的比较一下这两种软件的不同:
总结:虽然上述对比看来,StorNext FS在支持超大容量管理及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考虑到系统将来的升级扩展,在此收录系统,新闻系统改造,制作系统改造中均采用SNFS进行管理。
2.4 IBC收录模块
2.4.1收录模块流程设计及说明(见图4)

2.4.2 IBC收录介绍:
收录部分采用的是总控集中收录的模式,工作人员在编单工作站进行任务单的编排(CS编单)或远程编单(BS编单),收录控制服务器根据任务单进行矩阵的调度、信号的切换、控制服务器进行采集等,采集下来的内容同时进行转码生成一路低码流,在采集的同时支持进行场记打点,采集下来的内容支持直接保存在网络存储体上,或者先保存在本地,然后迁移到中心存储体上。同时,收录下来的内容支持发布到办公网上,台内的人员可以在办公网通过BS方式检索到收录的素材,并申请下载;收录部分和IBC制作共用在线存储体;IBC制作网可直接调用收录素材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配音,节目审核后,下带播出。

收录模块主要完成对信号的收录任务,在该系统中,收录系统可以实现同时对标清SDI信号和高清SDI信号的收录功能,并且板卡具有自适应功能,可以根据信号来源自动切换高标清状态。
收录服务器支持PAL和NTSC制式的信号,高标清收录,齐全的视音频接口支持HD/SD SDI输入输出,可内嵌多路数字音频,无需任何硬件变动,即可在高标清模式下切换,素材能够存在本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央存储体。
收录下来的内容同时生成一路低码流素材,通过WEB服务器发布到办公网,台内人员可以在办公网对收录的素材进行检索和下载。
2.5 IBC编辑制播网模块
2.5.1 IBC制作系统结构
节目制作模块是完成新闻工作的主体,完成视音频编辑和节目的配音、编辑、合成等工作。与收录共用数据库服务器,与收录共用存储,配置10台高标清编辑站点,2台配音站点,3台生产媒资编目检索工作站,2台演播室播出服务器;上载素材或直接调用收录素材进行编辑制作,配音和编目,最后通过演播室播出服务器进行播出或者下带播出。IBC制作网与收录共用存储体,直接调用收录存储内素材进行直接编辑,可支持边收录边编辑。
编辑工作站基于中科大洋RedBridge III Sigma板卡,专业PCI-E显卡进行特技加速;配专业后面板接口和D3-Edit高清版高级编辑合成软件,可编辑高清8/10bit无压缩、MPEG2 I、DVCPRO HD、XDCAM HD、HDV,标清8/10bit无压缩、DV25、DV50、MPEG2-I/IBP的高标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同一故事板上支持多格式和高标清的混编。
IBC制作部分包括10台编辑站点,2台配音,与收录共用数据库和存储体。
2.5.2 IBC制作系统流程

上载素材或直接调用收录素材进行编辑制作,配音,最后通过审核后下带播出。IBC制作网与收录共用存储体,直接调用收录存储内素材进行直接编辑,可支持边收录边编辑。
2.6 台内编辑制作模块
2.6.1台内编辑制作系统结构
配置1台存储,配置18台高标清编辑站点,2台编目工作站;2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MDS服务器;通过办公网检索下载收录素材,上载素材,进行编辑制作,下带播出。节目制作模块是完成新闻制作工作的主体,完成视音频编辑和节目的配音、编辑、合成等工作。
编辑工作站可编辑高清8/10bit无压缩、MPEG2 I、DVCPRO HD、XDCAM HD、HDV,标清8/10bit无压缩、DV25、DV50、MPEG2-I/IBP的高标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同一故事板上支持多格式和高标清的混编。
2.6.2台内编辑制作系统流程

完成上载素材的编辑制作,同时可通过办公网BS检索下载收录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片经过审核后下带备播。
与生产媒资双向互联,成片可提交生产媒资,经过简单编目后保存;同时也可通过IE浏览检索生产媒资资料,下载进行再编辑利用。
2.7 生产媒资(资源池)模块
2.7.1生产媒资流程设计及说明
生产媒资部分与台内编辑制作共用存储和数据库,另外配置2台生产媒资WEB发布服务器,4台编目检索工作站;近线存储体沿用老媒资系统的带库,新生产媒资和台内原有的媒资系统通过ESB和EMB的方式进行互联。同时台内老制作,新闻网,新的演播室制作网也可提交素材到生产媒资,也可检索下载再利用。 [Page]

生产媒资(资源池)部分主要负责在线节目的归档和检索再利用,在此次系统当中,每台编辑站点都部署了资源池客户端软件,所有站点都可以通过进行归档提交和检索。新的生产媒资(资源池)和台内原有大媒资系统通过ESB+EMB的方式进行互联,如果需要长期保存的素材,则直接通过资源池提交大媒资,进行归档。
2.7.2 节目提交/编目
节目素材及故事板可通过简易的资源管理器方式提交到资源池保存,支持BS及CS方式,同时进行简单编目,后台进行低码流的发布,供检索下载使用
3.系统网络拓扑与互联业务流程
3.1 IBC收录制作部分网络拓扑图

3.2 台内制作、媒资部分网络拓扑图

3.3 收录、非编、媒资互联业务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