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促进国际广播事业持续发展(上)
—— ——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
2011-03-10
于纪恺 王泽祥 《传播与制作》
于纪恺 王泽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国际广播事业持续发展,离不开广播技术的创新和革命。国际广播事业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实这一点,有人把它形象的比作如同一辆车的两只轮子,只有两只轮子同时得到发展,整个车子才能跑得快,才能有辉煌的发展。
回顾国际广播电台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实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广播事业非常落后,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人民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创建的,它的创建,揭开了中国广播史上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得到很快的发展,建国初期广播电台由于编播,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用这些简陋的设备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重大政治活动。
1952年,为了加强广播事业的技术力量,国家从全国仅有600名的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生中分配给中央广播事业局200多名,其中有8名无线电和电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传音科(即现在称“广播中心”),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又开办了广播技术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广播技术专业人员。这些人才成为日后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为了适应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1954年,开始建设新的广播录制和播出机房,地点在真武庙二条,叫17号工程,即“粉楼播控中心”。1955年中央控制室成立,除承担电台广播节目的录制和播出外,还担负了党中央和国家重要活动的扩声工作。
随着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1955年由苏联帮助设计在复兴门外大街2号开始兴建广播大楼,1958年建成,于1959年正式启用,当时对国内广播有4套节目,每天累计播出时间约60小时,对国外广播有38种外语,4种方言和普通话广播,每天累计播出时间为190小时(即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大楼的原设计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根据我国广播运行习惯开始对大楼技术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整改造。并开展广播声频应用技术的研究,培养技术力量,制定维护规程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改进,技术交流和考察等使国家广播事业在50-60年代初的技术发展和水平以及安全播出都处于全国电台的领先地位。
建国以来中国广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广播电台初具规模,形成了基本的运作工艺流程,完备了多种形式的演播室、控制室、复制间、直播室、主控室等。60年代广播事业正方兴未艾,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进入70、80年代,由于广播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广播节目套数急剧增加,发射台也增加了许多,原设计的控制室(即广播中心),播出机房(即传音机房)、录音机房、主控节目交换设备及主控机房的线路放大器,在数量上显得很不够用。以至于限制了广播节目数量的增加,这是当时突出的矛盾。若要解决这个瓶颈,只有增加播出机房数量及主控机房线路放大器的输出路数。当时广播中心技术人员对增加节目的热情很高,并大力支持,把技术人员的维修间,办公室改造成播出机房(即传音机房)甚至在1个机房内安装了两套节目的播出设备,成为两个的播出的机房。广播中心主控机房原来使用苏联制造的电子管式线路放大器30部(每部有两路输出)已很不够使用,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了晶体管式线路大器,经过多次反复调试,技术指标均已达到要求,并且超过原有苏式电子管线放大技术指标。把这些新机柜的接线接到老机柜原来的线路位置上,每天大约只有2-3小时停机时间,进行安装,需要把256路线放的输入,输出,电源线全部接好,还不能出任何一点点差错,难度非常大,当时由4人组成安装小组经过整整1年的时间才算顺利完成,当时这个改造,安装项目,还获得了当年的无线局先进集体奖。
解决了由于主控线路放大器路数不足,限制了广播节目数量增加这个瓶颈。为国际广播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给广播事业带来空前发展机遇,时代在发展,中央台、国际台作为两大国家电台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享有很高声誉,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此时两台已经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作状态,根据两台不同工作性质和不同业务要求,各自向着符合本部门专业化方向纵深发展。于1986年6月18日将原属无线局领导的播控中心一分为二,分别化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管理,使两台有了自己管理的技术系统,建立了集采、编、播、技术一体化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两台广播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了由于主控线路放大器路数不足,限制了广播节目数量的增加这个瓶颈。又出现了交换矩阵路数不足的问题,广播中心的核心—交换矩阵是广播电台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性能优劣将决定着整个电台节目播出的质量及安全播出的可靠性。回顾广播电台节目交换的历史,用矩阵方式交换节目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
用塞孔式矩阵作节目交换系统
在广播中心系统中,塞孔盘是用在设备或线路的输入/输出端作为终端元件,并通过塞子(线)进行交换节目.塞孔的结构是由塞子套(塞孔管)和簧片构成,塞孔分为2线式和3线式两种,进行交换节目时,采用平衡3线式塞孔。
在广播中心内铺设了来自所有播出机房、录制机房的各种音频线和去各自节目的发射台线,节目源信号就是通过这个塞孔盘交换所要去的发射台进行广播。
它的特点是简单、可靠。到今天很多先进的设备上,如大型数字调音台仍然有保留用塞孔盘做节目交换的。缺点是当交换节目量大时,用在播出节目交换时,操作人员由于紧张而易出差错,但在操作量少,操作时间宽松时,用塞孔盘交换节目还是很方便实用的。
刷形开关式节目交换系统
刷形开关式节目交换系统是对塞孔式交换节目的改进(当年老大楼主控节目交换采用这个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用具有机械预选装置的刷形开关作为节目交换元件 。当时采用的刷形开关分为1-5层,每1层的接触点数分别为4、5、8、12、15等,每1层有1个金属刷子,用于节目交换时,从输入的节目线,经过接线板与刷形开关触点的引出线相联接,而刷子输出线与连接设备的输入线相连接,如果节目线是双线平衡式时,则需要占用两层。此外还需要1层作控制信号指示灯使用,即当刷形开关的刷子与1接触点接通时,相应的指示灯的电源就通,指示灯发亮,表示此路刷形开关节目交换成功。
用刷形开关进行交换节目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仍要人工操作。易于出错,造成停播大事故,必须改造。 [Page]
数字节目交换矩阵系统
经技术人员多次调研,考察提出改造实施方案,报请主管部门,得到批准采用数字节目交换矩阵解决了上述刷形开关节目交换系统缺点。数字节目交换矩阵是采用西门子的64×64路矩阵,其中包括控制工作站(SUN)、A/D和D/A转换器,数字分路放大器及周边设备组成。它采用了先进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和微电子技术。其矩阵接口适应各种不同速率的AES/EBU数字音频信号。
数字交换矩阵是由数字音频接口电路、缓冲电路、切换电路及数字音频输出缓冲电路、输出接口电路、指令译码缓冲电路、矩阵切换控制电路等组成。
数字节目交换矩阵的优点是可靠性强,节省了十多位实时值班人员。频繁紧张操作的技术人员得到解放。并且实现了节目自动化播出任务。
国际台网络信息系统的技术改造
1986年,计算机作为工具引入国际台,当时属于国际台基建处的一个科,只有两名工作人员。1989年,该科划归国际台总工办,正式命名为计算机信息应用中心,到1990年专业技术人员已增加到10人。
随着业务的发展,1992年4月将原技术处的通讯科(也称报房)并入计算机中心,该科成立于1956年,是以传真业务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台的对外联系通讯的窗口,1986年,国际台建立了国际报房,其主要任务是:1、接收驻外记者稿件、包括文字传真稿件、电话录音,音响效果等。2、接收新华社发出的中文、外文稿件。为此安装了传真机、微机、载波机及电传设备,以及用户电报、音响等设备。先后建成了图文同报系统,传真发稿系统,电话会议系统,载波通讯系统等多个直接为国际广播服务的技术系统,有些系统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国际报房在对外广播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台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应用逐步取代了上述系统,到1996年,国际台的报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报房也正式更名为网络信息部数据传输科。
1994年行政处的电话科也并入计算机信息应有中心。该科并入时有工作人员6名。至此,计算机信息应用中心正式升格为处级建制,与国际台的录制部、播出部、技术处同属台总工办领导。
报房和电话科的并入,使得国际台的计算机应用工作从开始就和远程通讯和电信业务有了紧密的结合,对各项技术的统一规划,综合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后面的新大楼的各项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999年,计算机信息应用中心正式更名为网络信息部。
网络信息部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台业务系统的通讯自动化、信息处理集成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加快信息的处理速度;在国内国际的重大宣传报道中,从技术上保证编辑记者采访新闻的实效性、快捷性;使对外广播借助现代化手段,在第一时间内将发生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报道出去。
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信息部还根据国际台的管理条例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运营的规章制度,如工作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制度、值班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等,所有这些制度保证了各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国际台的计算机工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广电行业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和当时国际台全体人员、台分党组的大力支持和同行的帮助分不开,如果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不要说发展,就连起步都不容易。网络信息中心的不断技术改造,完善,发展,为国际台全面实现数字化奠定基础。
由于以上老大楼技术改造项目,使得国际台语言种类增加能够顺利实施,并且没有增加技术人员。这也是国际广播事业在老大楼最辉煌的阶段。B&P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