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扩声系统设计及特点分析

2004-06-29 魏增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 InfoAV China


    编者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各地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迎来了一个新高潮。传统的模拟技术是否还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比赛的要求?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如何配合电视台的电视转播?如何运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将我国的体育设施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这些问题近来成为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的热点。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别邀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魏增来先生撰文,介绍他所设计并组织实施的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扩声系统,供业内人士参考,也希望由此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专家能把更好的系统介绍给大家。

    武汉市为华中重镇,是我国华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武汉体育中心坐落于汉阳沌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与神龙汽车公司等著名的大企业为邻。整个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游泳馆、综合体育馆、训练场以及相应的建筑。本中心于1999年立项并开始一期施工,首先竣工的是体育场,该体育场长289米、 宽252米,顶部挑棚最高处44米,可容纳6万名观众,是目前中国第三大体育场。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扩声系统设计及特点分析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的扩声系统设计最初开始于1999年,除效果器等个别设备外,均采用模拟器材。此后为了适应未来体育场馆的应用要求(本体育场原定为2003年女足世界杯主场),以及为保障投资效益的长期性等原因,使得我们及业主方均对于扩声系统的质量、功能、操控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很多新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已经采用了全数字或部分数字的系统基本构架,分布式信号传输与处理的潮流也日趋明显。而在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操控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的同时,产品价格则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综合考虑到上述多方面因素并参考国内外音频技术的发展情况后,我们与业主方就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商讨并考察了多种相关产品,从而在整体投资规模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原系统的模拟构架进行了部分的调整。新系统随整体工程建设进度逐步实施,于2002年9月份竣工。最终完成的系统与原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要的音频处理部分采用了数字化的媒体矩阵技术并通过Cobranet协议实现了部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根据有关建筑设计,本扩声系统共设立了主控机房以及副控机房两个控制室,其中主控机房位于二层看台的贵宾包房区域内,在机房内,可以清楚地看见整个场地的情况;而副控机房则位于南区一层看台之下,从机房可直接进入场地。系统中,所有场地信号输入输出接口(共64路)和电视转播机房、消防控制机房、事务广播机房等其他系统的信号首先进入副控机房,通过跳线盘切换后,可以传送32路模拟信号以及12路数字信号(通过一条CAT5线缆以Cobranet协议方式传输)至主控制室。主控制室内同时设有三磁头录音机、CD唱机、DAT录音机以及无线话筒系统等音源设备,它们和副控制室传来的场地信号经调音台混合处理后进入媒体矩阵,在矩阵内进行诸如均衡、压缩、限制、分频、电平设定、优先级别设定以及矩阵分配后,送入位于本机房内的相应的功率放大器,从而推动不同组别的扬声器进行扩声。同时主控机房可传输32路模拟信号以及12路数字信号(通过同一条CAT5线缆以Cobornet协议方式传输)至副控制机房,而后再传送至场地输出接口以及电视转播机房、新闻中心等场所的输出接口。副控制机房内配备有小型调音台以及简单的节目源设备和小型媒体矩阵音频处理器,可根据某些特殊情况的需要随时搭建临时性的音频系统。
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扩声系统设计及特点分析

    媒体矩阵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功能。由于音频媒体矩阵技术(或者叫做数字音频平台)和Cobranet协议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并为业内人士所熟知,因此对于其优势及特点,我们在这里不在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采用5类双绞线传输多路数字音频信号的确给我们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施工工期紧张,人手不够,电缆桥架已经被大量占用的情况下,轻松完成了本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业主对最终的音质效果也十分满意。毕竟数字化传输从根本上解决了交流声、串扰、信号衰减、频响变差以及失真等等传统体育场馆常见的问题。
    对于扬声器部分,布局方面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主席台设在西看台,在西看台标高44米的蓬盖下,设置三组集中扬声器组,其中中间扬声器组由4只EV MH4020大型同轴号筒扬声器组成,利用其较为狭小的指向性(40°×20°)覆盖整个东区看台观众席以及场地的中间部分;位于中间扬声器组两侧的南北扬声器组则由EV MH940以及MH64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