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DV格式的出现,在全球范围掀起DV制作的热潮。尤其是近来有关DV的各种大赛、节目展映风起云涌,DV发展的各种思路百花齐放。本文作者从高端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地,值得玩味。欢迎大家都来这里“灌水”,共同探讨和推动DV的发展。
一 DV浅史
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原有的功能范围,受到了众多影像制作者和爱好者的青睐。于是,一场独立影像热潮围绕着DV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最先发起DV独立电影制作热潮的是丹麦的四个年轻人,他们开辟了“Dogme95宣言”并且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的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在2000年宣言发起者拉斯冯蒂尔凭借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DV已经成为中国非专业影像创作者,尤其是年轻并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和青年的首选设备。
二 DV带来了中国的影像创作的解放
为什么是DV而不是其他工具成为了独立影像制作的执牛耳者?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技术问题。影像的产生在硬件上最起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个是拍摄设备,一个是后期制作设备。前者得到影像的源素材,后者则生产出最后的成品,二者缺一不可。在线性编辑时代,独立制作者能够得到的拍摄工具只包括VHS、SVHS、8mm,数字8mm等的拍摄设备,格式种类繁多,但不够统一。这些设备的通病就是信号质量不好,往往忙活了半天,最后得到的是比家用录像带画质还要差的信号。而最要命的还是后期制作问题。没有非线性编辑设备,采用录像机对编的方法,翻录几版以后,图像质量惨不忍睹。更何况这些后制设备的价格也不便宜,一般用户的经济实力还承受不起。基于以上原因,在1997年以前整个中国范围内的独立影像制作几乎是零。没有见到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问世。
但是DV的出现带来了革命。DV不单纯是指摄像设备,它的后期设备也完全跟得上,而且是先发明了DV接口(由APPLE提出的火线技术标准),再推广到了前期。它的技术很完善,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硬盘容量的扩大,影像的采集和编辑变得十分方便。最可喜得是,DV摄录编设备的价格低到连最普通的用户也用的起,这样就使得影像制作普及开来。我国的影像制作从此进入了一个“个体制作”的时代。
而最先发现DV的不寻常价值的人通常都是一些专业或是有专业背景的制作者。首先使用DV来进行创作的人大多是纪录者,比如说吴文光,他的作品对后来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这部分人的呼声有限,他们的作品在国内也缺乏广泛的传播途径,但是毕竟称得上是先驱。他们的工作和努力带动了国内DV独立制作的发展。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的数码影像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DV的革命意义,开始纷纷动起手来。这点从现在的大专院校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北京广播学院,这所有中国电视事业的摇篮之称的传媒大学,在1999年左右还没见过有谁在使用DV。但是,全校的各个院系的学生到了2001年就都使用上了最先进的DV摄像机,各院系都开设了和DV制作相关的课程。
DV制作带动了院校的教学,带动了社会上的独立影像制作的开展,这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DV的操作自由度非常高,这更需要拍摄者具备相当高的素质,特别是对于创作者更是如此。我在凤凰卫视举办的2003年DV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外国的纪录片拍摄者谈到,DV的拍摄者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深有同感。影像的制作和传播和其他传媒产品有很大不同,它形象直观,如果刻意渲染一些不健康的暴力、愤怒的情绪,它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DV作品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传输问题的解决,可以说一夜之间就可以传遍大江南北。这时候一个作者如果不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犯低级错误。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对DV个性的一种抹杀,DV是自由和独立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脱离时代和大环境来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DV没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时代,独立和自由是以不破坏大环境为前提的。
三 有关DV制作的各种谬论
这一段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问题。在今天,DV成了一种时尚的标榜,甚至有人把它看作中国电影复兴的希望,这当中需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1.民间和非专业等同的问题
有一种舆论: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DV是一种民间影像,它是一种非专业的影像制作群。
我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出发点是看到了DV的广度,而没有看到它的深度。不错,DV的制作者中包含了大量的业余、非专业的人士。但是,民间决不能和非专业等同,不能认为民间就是不专业。事实上,绝大多数已知的优秀的民间作品背后都有着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民间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专业人士,而这些人是DV制作的中坚力量。
DV要想有突破,创造依靠非专业,依靠民间是一种幻想,绝不会实现。就比方说最近非常流行的FLASH动画,虽然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但是,真正能吸引观众,获得公众认可的作品,几乎都是来自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制作者。比如说老蒋,他的作品《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很受好评,如果没有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训练,不可能作出那种独特的版画效果。对于DV也是如此,必须是吸引大量的专业力量进入到这个领域,使得专业和民间的业余爱好者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必须承认的是民间拥有大量的爱好者、参与者,这是一件好事,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人群,DV才有可能成为一种产业。民间和非专业这两个词在DV上不能划等号。就我所知的国内已经举办过的数码影像大赛,包括由苹果公司支持的中国首届大学生数码影像大赛,由三星公司支持的三星杯,压倒多数的参赛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专业公司。可以说DV影像除了信号指标有所欠缺以外,其制作流程,表现手法都是非常专业的,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民间人士是很难驾驭的。
那是否说民间就一定不行呢?当然也不是,当民间的制作力量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经过训练达到一定程度,也就转化为专业了。还可以举一例,凤凰卫视举办的“DV新世代”青年影像大展,虽然打着民间的旗号,但是入选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专业院校,由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拍摄完成。所谓民间其实是一种误导。
而另一方面,DV使任何人都可以制作电影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有人甚至说,DV使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零成本的影片。这是不可能的。影像制作,在其根本上是一个群体工作,独立影像中的独立二字绝不是说一个人,而是指游离于体制之外。Dogme95的《黑暗中的舞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不了解制作内幕的人吹嘘说你看DV拍的东西都可以获嘎纳大奖,殊不知《黑暗中的舞者》动用了100多台DV摄像机,其成本可想而知。我不知道,写以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话的作者是否真的了解技术和影像制作的流程,这些荒谬的观点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负面效应和初学者的困惑。
2.DV不能被吹嘘成时尚
还有一种观点也很流行:DV成为现代青年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DV着生活”是一种时尚。
DV不是一种做秀的工具,不是某些别有用心、沽名钓誉的人手中的玩物。它不是所谓的小资情调等等少数人做秀的东西。时尚的背后,意味着注定要过时,如果将DV定位于一种时尚很不合理。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历经的时尚运动:抒情诗、朦胧诗、琼瑶热、痞子文学,然后是文学被抛到了社会的边缘。之后又有看港台剧、唱卡拉OK、看大片、上网聊天、DV着生活……可见,时尚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但时尚是短命的,时尚的东西注定会过时,最多流行个三五年也就将烟消云散。设想眼下有谁再去写朦胧诗的话,定会被看作是异类。
DV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我们只承认DV是工具,是手段,不是像美丽的时装,新潮的发型,流行的快餐,它是青年人手中有力的武器,是向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