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全国电台台长破题广播路在何方
2010-10-21
本刊编辑部 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推动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广播事业无疑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昨天下午闭幕的“2010全国广播电台台长座谈会”上,来自全国50多家省市广播电台的台长针对如何做大做强广播产业展开研讨,纷纷表示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思路,开创广播事业的新局面。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座谈会上指出,在各种媒体争芳斗艳中,广播以其独特的优势,仍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体。近年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雨雪等自然灾害的实践充分证明,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舆论宣传、协助救灾、维护稳定等方面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太华说,今年是我国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七十周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国的广播事业不仅没有出现颓势,反而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焕发出了新时代的气息。
王太华:目前全国有2340座广播电台,开办了2704套广播节目,去年全年制作广播节目672万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6.31%,全国广播广告收入连续多年稳步增长,2009年达到了81.9亿元。
王太华提出,广播事业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抓住新机遇,努力开创新局面。
王太华:必须积极深化改革改革,要深化频率制改革,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王太华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末市地以上城市广播电台实现制作播出的数字化,进一步完善城乡广播覆盖网络,抓紧实施国家应急广播工程。
广播发展的良好势头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的肯定。他认为,这一势头是鼓励,更是压力。高覆盖、高收听的背后,是百姓对广播节目质量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面对时代的新要求,广播如何才能有新作为?昨天,50多位省市电台的台长聆听了王太华副部长的讲话。在自由发言阶段,台长们都表示,虽然广播事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但压力伴随着动力,竞争带来了机遇,他们对广播事业发展的前景信心满满。
天津电台台长李英华: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广播确实是大有发展空间,大有可为,形势怎么变化,广播不可取代,不可替代。
而另外一针让台长们自信满满的强心剂,则来自于刚刚召开不久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台台长王求在会上发言时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广播事业改革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准确地把握改革实质和自身的特性。
王求: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侧重转换机制;在产业发展方面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主体,推动体制改革。
王求指出,中央台要紧紧把握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在文化产业方针指引下,加快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现代国家传媒转变的步伐。
王求:中央台正在沿着三台三网,台网一体,打造国家大传播平台的思路在推进改革和发展,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现代国家传媒机构转变的目标。
“全媒体”的说法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的认可。胡智锋认为,广播与多媒体的结合,可以成倍放大广播的传播效果,碰撞出新的火花。
胡志峰:在全媒体的时代,广播要在多媒体空间当中延伸,广播自身的声音的魅力我觉得还要继续的张扬。有声语言的传播、音响音乐的传播、特别是跟新媒体的结合,包括跟网络音频、网络视听,包括跟手机媒体结合都可能产生新的东西。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员副院长王昊青则进一步将“全媒体”解读为广播媒体的纵向一体化。在她看来,只有如此,广播产业乃至文化产业才能成熟和发展。
王昊青:广播在它的产品的多样化,尤其是纵向一体化方面,其实我们还有很大得空间。声音的产品在西方的市场上应该说大有作为。我们其实在这一块挖掘的非常少,音乐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较多了,但是社会服务的声音的产品还不是很多。如果说要真正在产业上有一个长进的话,要把产品的多元化放到议事日程上,怎么样利用一次制作的成本来挖掘它多元的价值,能够形成一个规模。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