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从国务院决定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谈起(二)

2010-09-30 冯传岗 泰州市广播电视局 依马狮广电网


(接6期)

  四. “三网融合”是数字化的归宿

  数字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放融合、共赢和谐的发展理念。“三网融合”是一个将网络单元化的过程,各种网络形态将被统一在IP的大旗之下。对于已经建成运行的网络而言(如:有线电视网),意味着能够扩展出电话、接入互联网功能,对于未建成的网络而言,意味着未来只需要引入三个网络中的一个,就能实现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的功能,网络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利用。

  1.统一通信协议为“三网融合”提供了可能
  TCP/IP协议提供了三网都能接受的通信协议,为三网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没有统一严格设计的传送网之间实现互通提供了有利条件。TCP/IP协议的普遍采用使得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都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

  (1)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应用,使电话、有线电视和数据信号都可以通过数字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

  (2)DWDM等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宽带和传输质量,也为各传送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性。光通信的大量采用,使传输成本大幅度下降,最终将出现通信成本与传输距离(几乎)无关。

  (3)软件技术特别是中间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用户终端都能通过软件,变更最终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征、功能和业务。现代信息网中的设备已成为高度智能化和软件化的产品。用户不必频烦(过多)地更新硬件,其功能就可不断升级。

  (4)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接入网将越来越趋向于宽带化。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接入网技术,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使接入技术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网成为可能。

  可以肯定,未来的三网将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上,通过统一的TCP/IP协议,提供电话、数据和图像等综合业务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分配。

  2.数字化是“三网融合”的基础

  数字电视的提法顺应了1990年的数字化浪潮,数字电视信号传播和存储过程的不失真,便于计算机处理,这是模拟电视信号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当电视图像信号数字化之后,便能和声音、图片、动画等作为多媒体资料统一保存。多媒体资料可以与科学研究、语言文字等各种资料统一在一起,人们已习惯把这些统一存储的东西叫做“数据”。

  实际上,数字化后的电视图像信号也是数据,只是数据量较大而已。

  3.数字化为计算机统一处理不同领域的信息带来了及大的方便

  从数字化来看,“数据”是信息化的具体形式,似乎只是传输或保存电视图像信号的方式不同,然而,一旦有线电视网络IP传输能力形成,就变成了另一张计算机互联网。如果电话网络也IP化,那么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将可以迅速走向融合。

  4.业务融合更有意义

  业务融合与网络互联互通带来的传输能力加强相比,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1)当电话和电视融合到一起,意味着通话的双方能够像看电视一样看到对方;意味着你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参加电视直播;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电视大联欢节目,并不需要走进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

  (2)当电视和计算机融合到一起,意味着你可以想在家里看DVD一样选择电视节目;意味着不需要等待随时随地可以观看你中意的电视剧;意味着你也可以像编导一样,参与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意味着你再也分辨不出电视剧和同名游戏的区别。

  (3)当计算机和电话融合到一起,意味着和你通电话的不再是邻家的小妹而是他的电子秘书;意味着沟通不再是人的专利,你和你的爱犬可以通过计算网络的“翻译”利用语言交流,你的电冰箱和微波炉常常会窃窃私语。

  (4)在具体的应用中,将会有更多“意味着”的含义出现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网络传输正在走向单一的IP化,通过IP一体化的网络将衍生出更为丰富多采的网络应用,物质间的“合作”,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反复如此和谐的发展。

  五. 如何面对“三网融合”

  1998年,国内第一次提出“三网融合”问题,由于受限于当时通信技术状态和国企的经营体制缺陷,以及对未来民用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预见性不足,致使该举措搁置。时至今日,随着通信科技对现有三网经营范围的技术革命,三网的经营资源、技术核心等日趋一体化。三网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显露出更多弊端。

  1.“三网融合”的潜在效应
  如果,继续按照“三网”鼎立的模式经营、建设下去,不仅造成基础设施的资源重复建设,更重要的是阻碍了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科技产品的开发。长此以往,客观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技实力进步。这也是“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等新型通信科技产品(已经并非概念产品,而是应用产品),迟迟没有走向市场的原因所在。

  我国的通信产业在技术层面、市场需求都已经有了走向世界尖端的趋势和条件,就是不能进一步走到世界信息产业的前沿,其原因正是“三网”企业的经营领域的局限性,导致了新产品无法面对市场,阻碍了新型科技产品实现市场化而产生效益。

  “三网融合”的潜在效应,不但影响国内民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进也影响我国企业的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新型科技产品不能通过国内进行市场化运作产生效益,抑制了更新型科技产品产生的发明。

  过去的科技产品总是由科技先进国家率先推出,我们输在科学技术实力的落后。如今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亦步亦趋的赶上科学发展步伐,如果输在市场经营运作的体制上,那就实在是太冤枉了。

  2.“三网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网络功能全面扩充的技术条件下,一个主体通过改造的网络,同时从事电信传输与广电传输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传统条件下同时从事电信传输与广电传输在经济上的障碍被突破了。于是出现了同一网络的多种利用,如:利用电信网提供交互式IPTV服务;利用有线电视提供IP电话、视频会议等电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这也是,有些国家对通信管理政策进行技术调整的理由所在。

  实际上,三网中无论哪个网络经过改造,都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广电网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电信网,而是一个功能更为复杂、多样的新型网络。这样的网络同时还可以提供互联网服务。可见,“三网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更方便地享受到声音、图像、文字、音视频等综合信息服务。一句话,“三网融合”是网络功能的融合。 [Page]

  3.“三网融合”提高了带宽要求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三网融合”必须要向着增大带宽容量、提高综合业务支持能力、网络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通信网络的底层传输基本上是由光纤连接(如电信的WDM[波分复用],广电的SDH[同步数字系统]),而追求更大容量、更远距离一直是光通信的发展方向,加上近几年数据和视频业务的暴涨,对传输网提出了不断扩容的要求。

  (1)在骨干网,SDH加WDM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由于40Gb/s的SDH目前实现成本较高,因此主干网扩容的希望还要寄托在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上,近几年,DWDM系统容量仍然以32/40×10Gb/s为主,扩容是可以通过增开新的波长通道来实现,也可以逐步引入160×10Gb/s升级系统。另外由于大量暗光纤的存在,骨干网的带宽问题不会构成太大的压力。

  (2)在城域网,WDM技术也是解决带宽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由于传输距离短、容量要求不大,可以采用信道间距很大的CWDM(稀疏波分复用)技术,降低对光器件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用廉价的激光器与低性能滤波器来降低建网成本。

  (3)在接入网,用户对带宽的需求更明显也更直接。以IPTV为例,由于IPTV在网上传输的主要内容是流媒体,相当一部分带宽在2M以上,有的甚至多达6M。这对接入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未来家庭中,IPTV以及HDTV(高清晰度电视)对接入带宽都有着明确的高要求,实现100M接入将是很有必要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诞生其他新的接入技术,来更好地解决接入网的带宽问题。

  4.“三网融合”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

  传输网的多业务承载能力也必须在网络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这是因为网络融合就意味着要利用一张网同时传输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多种信息类型,而目前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增长极其迅速,就流量而言,已经超越了传统话音业务。

  由于传统的传输网是根据电路模式的话音业务而设计的,存在诸如业务支配处理复杂、效率低、传输数据业务成本高等缺陷,不具备对IP业务优化传送和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汇聚和疏导的能力。因此在多种信息类型还没有统一成同一种数据格式之前,建立多业务传输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实现的技术有多种,其中包括基于SDH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RPR(弹性分组环)以及CWDM技术等,MSTP由于其较好的SDH延续性、技术成熟和天然支持TDM(频分复用)业务等优点被运营商普遍看好。B&P
                        (未完待续)

三网融合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