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2010-09-08 David 依马狮视听网


    如果评选2010年的热门关键词,非3D莫属。大会小会、报章杂志、电影电视无不大谈3D。3D投影、3D电视、3D显示器、3D广告牌、3D摄像机、3D数字模型等等3D设备也纷纷出炉。有人预测3年后所有拍摄的电视电影均为3D版本,所有的显示设备都具有3D功能。3D可谓火热,就连今年令亿万球迷群情激昂的、四年一届的南非世界杯也由于3D的加入而更加火爆,25场赛事的3D实况转播令球迷大呼过瘾。所有的一切似乎都预示着3D时刻真的要到来了。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索尼3D立体电视正在用蓝光播放3D世界杯

模拟3D的峥嵘岁月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历史上类似的3D热潮已经出现多次,但最终都是昙花一现。早在1915年,第一次以3D形式拍摄的试验电影就出现了,首部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故事片《爱的力量》出现在1922前后。1952年到1955年是3D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拍摄放映了20多部3D电影。那个时候的辉煌是由于影剧院受到来自电视的“攻击”,电影从业者试图寻求新的变革,以把观众重新吸引回剧院的应对措施,此热潮在1955年前后逐渐褪去。20世纪80年代左右,3D重新兴起,我国各地也兴建了不少立体影院,但规模不如前次,时间不久便再次归于沉寂。

    类似的经历在电视方面也有同样的表现,电视机发明人John Baird在1942年就将立体相片搬上了他的早期电视萤幕。90年代初,ARD和ZDF两家电视台播送了许多Pulfrich3D原理的电视节目,但为此必须佩戴眼镜让观众接受不了。RTL和Vox也曾试图采用这种方式播放大型文化及风光片而未获成功。

    反复的兴衰好像并没有让人们对本次3D的到来丧失信心,因为现在的3D的技术和市场条件已非同以往,拍摄和显示设备都有了质的进步,具备了真正兴起的条件。

    曾经的3D是建立在模拟影像统一天下的时代。那时的3D拍摄非常复杂,从业者对于3D影片该拍成什么样子也没有概念,这使得拍出的3D看起来并不舒服。在传统光学和模拟胶片情况下后期制作也是非常缓慢的。放映时,两台投影机和谐工作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时常会出现不一致,再加上传统的3D眼镜配戴起来令人不舒服,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感到头痛恶心。另外,与2D相比,3D画质、亮度、分辨率会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却成倍增长,而观众对3D的兴趣,往往是在初始兴奋后快速衰退,无持续性。技术上的不成熟和商业模式的缺失让3D产业一度沉寂下去,这让从业者多次无奈地放弃了对3D的执著。

    那么今日的3D与往昔有何不同呢?

数字时代3D的崛起

    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是电子科技领域中的一场革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席卷了计算机、通讯、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家庭中的音、视频系统等各个领域,如数字化不仅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乐趣,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生产、制作、传输、销售、推广的各个环节,机构、体制、工作流程乃至人员都在以新的思维和体系架构来实现数字条件下的高效率、高生产力。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松下52寸3D等离子8月上市

    AV技术的发展也是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同步前进的。单从技术角度看,过去处理AV信号都是采用模拟的方法进行的。摸拟方法是将AV信号转化为模拟电流的变化,通过一定的电路进行处理,再经磁记录设备记录或由播放设备重现AV信号的图像和声音,这种方法消除噪声困难、容易失真、不易修改,且成本高、兼容性差、不易联网。 数字化方法就是对AV信号进行数字化编码,通过计算机对编码信号进行编辑和修改,利用数字化的播放设备解码,再现AV信号的图像和声音。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克服模拟方法的缺点,且设备成本低,兼容性好,易于联网使用。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3D产业全景图

    AV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3D数字技术的进步,3D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设计生产制造的时间、提高了安全性、准确性、降低了成本,并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带来了产业升级,同时也给电影电视、商业显示、展览展示、军事、医疗、航天、汽车等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唐斌表示,数字3D现已成为产业升级及自主创新的驱动力,本次3D风潮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其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创新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制造生产模式,推动着人类完成历史上的第三次产业革命。

[Page]

《阿凡达》引发3D热潮

    今年好莱坞大片3D《阿凡达》在全球的热映,对3D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据统计,《阿凡达》全球票房超过了27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就高达13亿元人民币,成为史上最高票房的电影,而其投入成本仅仅约为5亿美元,其中还包括1.5亿美元的营销成本。如此骄人的业绩,强大的吸金能力,让人们开始对3D刮目相看,接下来的就是大家的趋之若鹜,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3D热潮。在电影方面,美国好莱坞梦工厂和迪士尼宣布从今年起生产的动画片将全部采用数字立体3D格式,2010年全球至少有50部3D电影上映,其中不乏“哈利波特”、“汽车总动员”、“史瑞克”等精典影片。在电视方面,国际家电巨头三星、索尼等厂商今年已正式把3D电视推向市场。初步预测,2010年,全球3D电视销售将达到410万台,在2010~2015年期间,年均增幅将达到80.2%。在电脑方面,IT厂商ASUS、NEC、华硕今年相继推出了3D电脑,根据国外媒体报道,NVIDIA、Alienware、 华硕、戴尔、东芝、宏、戴尔、LG、优派以及一些系统开发商正在联合开发全新的3D个人电脑。这表明3D风潮正从电影、电视蔓延至电脑,并将全面革新客厅及书房的视觉体验,开始抢占家庭娱乐市场。在技术方面,3D拍摄、录影、编辑、后期制作、传输、播出等环节的技术、系统及方案也正日臻完善。南非世界杯的3D转播让3D在《阿凡达》之后再次升温,当前2012年伦敦3D奥运会也日益临近,3D节目将毫无疑问地可以更大程度满足人们对视听享受的更高追求。另外,随着2D转3D技术的日益成熟,实时2D转3D、录播2D转3D、原有节目2D转3D,现有媒体资源将再次盘活,实现价值最大化。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中国3D之路

    当前中国立体视像产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与世界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目前中国立体视像产业掌握三维成像相关专利近百项,拥有完整的立体视像先进技术,包括立体节目的电脑制作、立体拍摄、压缩传输设备及软件和终端显示设备制造等,形成了一个涵盖内容制作、压缩传输播放、终端显示观看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在市场推进上,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广电总局科技司王联副司长在一次3D研讨会上明确表示,加强3D影视研发和加强3D影院建设已经纳入了广播电视“十二 ? 五”重点考虑的项目。要让消费者广泛接受3D,首先要解决好三方面问题:一是3D影片从制作到传输编码和显示标准;二是3D内容的制作可用性以及兼容性;三是显示终端的体验。在电视方面,在今年会针对3D立体影视开展一些试验,争取明年能够启动正式的3D频道。在电影方面,一是要推动3D影片的制作及技术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扩大3D影院的数量,目前除了一些大城市,在一些中等城市甚至地市级城市,都在考虑要逐渐部署。

    据悉,目前3D电视标准制定工作正在广电总局、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展开,广电总局制定的3D电视标准主要集中在拍摄、制作、传输等环节,工信部则主要集中在终端显示等方面。工信部3D电视编码和解码标准已于6月底完成定稿并于7月21日上交工信部、国标委等国家相关部委审批。标准如果出台,将填补中国在3D电视标准上的空白,并将有可能在今年11月广州亚运期间进行验证。除3D电视标准外,其他3D产品,如3D眼镜、3D摄像机、3D照相机的相关标准也正逐步制定和出台,所有的标准一起将最终形成我国3D产业标准体系。另外,我国已经同步启动了3D标准的国际化工作,在国际标准中提出自己的提案。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GQY首发3D拼接DLP屏

    在3D内容方面,整体片源趋于紧缺,国产的3D内容则更为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熟悉3D拍摄制作的人才很少,很多都是摸索着干,导致最终可用的3D资料不多;另一方面,相应的硬件设备,如立体摄影机、视频编辑软件、立体播放设备价格不菲,非一般机构可以配备;另外,没有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这些原因导致可用的内容十分稀缺,成为了3D发展的最大障碍。3D内容的严重不足,使人们开始考虑2D内容向3D的转换,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先占领一部分市场,让人们先感受3D带来的一种视听享受,暖热市场,再逐步跟进。创图视维是国内最早从事立体显示器生产及3D特效制作的公司,制作了中国首部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和3D动画电影《麋鹿王》,在2D转3D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副总张凤兰表示,目前无论是转换效果还是转换速度均已取得关键性突破,适合现阶段大规模3D节目的推广,缓解3D内容不足的瓶颈。不过数学算法制作出的3D效果和3D摄像系统直接拍摄出来的效果比较,总会存在瑕疵。在民用播放产品上,通过简单的算法进行2D向3D的转化,其效果差异就会更为明显。如观众想看到如《阿凡达》那样的3D画面,必须经过专业公司的精细加工。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Page]

    3D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只是一种新的观感形式,并不能取代2D,如果内容肤浅、技术粗糙,依旧会被观众抛弃。在国内《阿凡达》之后再无3D影片能与其票房比肩,《苏乞儿》虽然制作了部分3D,但情节内容单薄使得票房远不如2D的《锦衣卫》,冯小刚导演的2D《唐山大地震》7月22日公映首日就豪取了 3,620万元,一举超越 《阿凡达》3,500万元的票房收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首日票房新纪录,而《爱丽丝梦游仙境》和《诸神之战》等“伪3D”大片则遭到众人的集体批判和唾弃。因此,对于国内影视厂商来说,3D的出路还是老话,内容为王,在内容基础上实现3D的真实体现。

3D热潮再次而来 是否昙花一现

    对于3D电视来说,情况更为复杂,国内现阶段的市场销售不甚理想,除了内容,在产品标准和技术上还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产品要想普及,需要性、方便性、舒适性都要达到一定水平,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戴上取下眼镜去看3D电视节目,显然已不是享受,而裸眼立体电视虽然无需眼镜,但存在着像素不高、视角狭窄等问题,距离普及还有相当时间。

    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常务理事陆晓奋表示,只有充分尊重立体3D影像对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价值,严守人眼双眼视差立体成像原理展开相关3D设计制作和生产,才有成功的可能。对其期望过高盲目投入,不但会错失良机,更会带来损失。希望本次3D热潮长流永驻,而非昙花一现。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