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height=290><TABLE width="13%" align=right border=0><TBODY><TR><TD><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tr><td><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AAAACH5BAEKAAEALAAAAAABAAEAAAICTAEAOw==" data-src="/Files/BeyondPic/2009-5/26/0952622061668864.jpg" alt="抓住高清电视 再造香港辉煌" title="抓住高清电视 再造香港辉煌" border=0></td></tr></table></TD></TR><TR><TD><DIV align=center><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color=#ff0000 size=2>本刊主编:汪稳功先生</FONT></DIV></TD></TR></TBODY></TABLE> 当着电视界的大多数对高清电视还在三心二意、不知所措的时候,电影界似乎已经在敞开怀抱迎接这一可能给电影界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在中国,电影放映一端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数字影院系统一下子就在上海、深圳、北京、成都等大城市铺开,由著名演员姜文执导和主演的《寻枪》也以数字方式在这些影院放映。在前端,编导、摄制人员更是积极地尝试、体验这一新技术。鼎鼎大名的George Lucas一句“我再也不会用胶片拍电影”,成了对高清电视技术开发和推广者的最高奖赏和动力。他今年早些时候拍完的《星球大战前传II》再次以高清电视拍摄,而且以数字形式发行。在华人中,纽约先河影视公司创始人和总裁温文杰则是勇敢的闯路人。他投资24P高清设备,并在全球华人中率先完成《午夜曼哈顿》和《走出黑暗》等高清电影。在内地,北方中视影视技术公司应该是高清上尝试最多,也走得最远的。除投资《大宅门》、《天下粮仓》和《壮志雄心》等电视剧外,还尝试拍了第一步高清电影《巧巧》。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吴子牛也潇洒地玩了一把,以一部高清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成为媒体焦点。电影人对高清电视的兴趣超过电视人,用高清录像带取代胶片只是表象;高清电视与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接近,电影人玩起来比较顺手,这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高清电视将“改变电影后期制作流程和开拓电影视像新创作空间”,“令电影制作的手段、流程和科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温文杰《高清的非广播应用及业务概述(二)》,《广播电视与制作》2002年7月第29页)。换句话说,也就是高清电视将给电影制作带来一场在电视领域早就发生、并已成为现实的非线性革命。</TD></TR><TR><TD> 在香港,我们也发现了一家热衷于高清电视的电影公司,这就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早在1999年6月的香港电影节上,沙龙电影就组织内地10大电影制片厂的高层通过数字投影观摩在广州制作的以内地和香港警察为题材的第一部数字电视电影。2001年初,沙龙电影又应中国电影基金会的邀请,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介绍Panavision和Sony 24P高清电视系统的研讨会。今年以来,沙龙电影更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极地营救》。该影片正在后期制作之中,计划于9月在香港公映。</TD></TR><TR><TD> 以影视设备租赁和提供影视制作和技术支持服务为主要业务的沙龙电影由汪长禹创办于1949年,曾于60年代后期最先引进同期录音,并以低收费吸引非电影人士尝试电影设备—包括徐克和许冠文等无线电视的年轻艺人,培养出了一批同期拍摄的精英,为他们日后进军好莱坞,以及为香港电影从无到有、并成为仅次于好莱坞的影视市场打下了基础。</TD></TR><TR><TD>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沙龙电影董事汪长禹就敏感地意识到数字内容的创作和发行—通过互联网、宽带、有线和无线通信等创新渠道传送的新传播方式—将是未来影视及多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因此,1995年,沙龙电影成立沙龙多媒体中心有限公司,为沙龙本身及其客户提供多媒体及高清晰度的内容创作服务。沙龙更计划合资建立沙龙数码媒体网络,将香港的先进设备和中国的合资电影制片公司连通起来,通过VSAT,下载数字电影,并即时传送到北京或香港的制作中心进行后期制作和处理。</TD></TR><TR><TD> 汪长禹认为,高清电视为亚洲和香港赶上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亚洲电影落后美国好几十年。日本比较先进,活做得仔细漂亮,但就手法而言,还只是沿用30到50年代的好莱坞手法。除日本之外,亚洲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冲片车间。但在高清上,香港、中国内地和亚洲其它国家及地区跟美国是站在同一条线上,都有机会。</TD></TR><TR><TD> 比较高清和胶片,高清虽然在动态范围、色彩还原和灰度等级方面逊色于胶片,但这种新技术也有很多优势,尤其是在工作流程上有突出优势,可以即拍、即看、即剪,而且成本低。另一方面,汪长禹认为高清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没有必要与胶片比较。他说,电影已经有10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规范和标准。而高清电视是新兴技术,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也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发展出一套与胶片不同的规范和标准。换个角度,胶片技术已经发展到头,已经没有留给我们太大作为的余地。要搞胶片,循规蹈矩就行了。高清则不然,高清刚起步,亚洲、香港、内地和世界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可以成为积极参与的一分子,在标准和规范上留下我们自己的印记。</TD></TR><TR><TD> 汪长禹认为,香港电影从无到有,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是香港人的伟大”。高清电视为香港发展影视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可以和珠江三角洲整合,形成一个影视制作基地,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影视文化,有条件超越历史、再创更大的辉煌。香港驱车到广州约2个小时,广州到澳门也是2个小时。好莱坞驾车从东到西和由北往南也是各两个小时。珠江三角洲的地域空间与好莱坞相当,但中华文化的底蕴却远非美国所能比拟。好莱坞能讲的故事就200来年,中国却有数千年,故事资源丰富。</TD></TR><TR><TD> 沙龙电影在汪长禹的带领下,已经在积极推广高清。根据经验出发,沙龙电影特别重视从新一代培养起,与青年导演合作,请他们在资深导演的指导下,拍片子,找感觉,摸索高清的路子。沙龙电影也积极参加每年的香港电影节,组织讲座和研讨会。他还希望自己的努力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当年香港电影能发展起来,无线电视功不可没,而这又在于当时香港政府规定了本地节目的比例。于是,无线电视大批雇佣年轻人以低成本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大批节目,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精英。香港有很好的底子,企业努力,如果政府也支持,那么,高清电视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前景将一片光明。</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