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QQ

从模拟到数字,从基带到流

—— ——机房监看监听系统的回顾与展望

2010-07-21 林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依马狮广电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拥有一面“无数”个闪烁着光亮“窗口”的电视墙几乎是每个电视中心的标志。在这堵电视墙的背面,则是密密麻麻的视音频电缆—每台监视器都需要连接一对视音频电缆。视频的监看倒是一目了然,音频相对就麻烦了,通常是技术人员自行在电视机或是监视器的线路里加装一块音柱叠加显示板,在图像的两边显示着跃动的黄绿长柱。这样的“标准”监看监听系统在那十年里几乎成为定势。

  上世纪末,条件较好的电视中心完成了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的转换。然而,数字监视器在当时相当昂贵,而且几乎都不支持嵌入音频。因此不少系统中依然使用模拟监视监听设备。为此必须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视频的数模转换倒还罢了,监视级的D/A价格还可以接受,监听则成了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嵌入式系统,音频要解嵌后再做D/A,不但环节多而且成本高到了让人心痛的程度。当然也有厂商提供“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直接取嵌入的数字信号,然后提供叠加了音柱的模拟视频与分离音频,直接上模拟监视器即可。方便倒是方便,不过该产品同样忒贵。 

  终于,有了豪华版—多分画面监视系统。一张屏同时可以监视N多路的图像与声音。模拟数字通吃,同时提供音柱叠加,额外附送信号检测,内置时钟。尽管当时大屏与画面分割器的价格都不菲,然而多分画面几乎成了电视中心系统的标志性配置。而那个标志性紫色的控制面板几乎在所有的电视中心上都能找到。

  直至那时,几乎所有的监视都是基于基带信号,无论模拟还是数字。任何一个想要看到听到的节点,你都得从那儿“劈”出一份信号来。有时仅仅是为了监视监听,通路上就得平空多出一级视分或音分,分配器的前后还得再多一级跳线,无处不在的监看监听点把系统整得简直称得上凌乱。所幸,那时电视中心顶多也就十数个频道,而每个频道的监看点,多说了2张大屏搞定。这样一来,机房里纵然壮观,却也还是摆得下的。

  可是接着,数字电视来了。普通的数字前端,一开张就是百八十个频道的设计,要是按常规的基带监视监听系统设计,一个数字前端怕是要占掉一座楼。加上数字前端中从信源输入到输出,不少设备没有基带输出,如果完全要倒腾到基带,不知道要多用多少的解码器。

  还好,现在有基于流的监视监听。不再像基带信号一样,需要提供点对点单路信号的传输,一个复用后的流可以打包多路的基本流(也就是多路的画面与声音),一根五类线就“甩”给了监视单元。音柱显示、源名跟随、静帧静音检测都是标准配置。附送三级检测,包括频率信息(频率,符号率,调制方式,节目名称))、信道指标(调制误差率,纠错前误码率,纠错后误码率,信道功率,载噪比,Eb/N0,EVM)等等,同时提供参数越界报警。一张屏同时可以搞定20个频道,100个频道的前端,5张屏就放下了。不用当心屏小了看着吃力,还有智能的网管,对出问题的流可以随时提供详细的告警分析。

  最让人心动的是,不要再为每个画面每个频道布线了。每个显示单元,只要一根5类线就完全OK(当然电源线还是省不掉的)。通过模块TS over IP后,所有的信号都接入交换机,所有的数据完全在以太网上跑,再没有让人烦恼的视音频电缆,也不必要更多的分配与跳线,全系统干干净净,赏心悦目。无论加上非法入侵分析或是多频道收录等等,统统一根线搞掂。

  今天,传统的电视中心还在基带上流连,因为编码器通常属于后一级的传输部门。问题是,还有多少节目是通过基带方式传送到用户家中的呢?那么为什么不将编码器前,甚至前移进视频服务器中呢?试想,如果视频服务器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的流推送,外来信号也都在流的方式在以太网上交换,信号的切换完全可以通过流切换完成,那时,我们的系统将变得多么简洁。至少,我们再也不用为从标清升级到高清的线缆更换工程发愁了。B&P

从模拟到数字,从基带到流

视听科技视频号 广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