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
2002-07-21
Julian Mitchell 依马狮网
史诗式的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多次被读者投票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由于书中内容变幻神奇,要想把他们搬上银幕,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
如果你在20岁前没有看过这本书,那你就永不会去翻它。说的也许夸张点,但倒与《魔戒》的剧本吻合。整本书篇幅浩瀚,原著有几千页的内容,要从头到尾读完,还真要有一定的意志力。一般人可以图省事去找删节版来读,而要想拍电影,就非要一位铁杆的《魔戒》迷不可。这次《魔戒》搬上银幕,就归功于一位执着的新西兰人Peter Jackson,而且他的大胆计划是要在新西兰把《魔戒》三部曲一次完成。 |
对我们一般观众来说,该影片的情节并不是最为重要,因为我们有了电影中最经典的主题: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其他的都只是描述场面而已。而电影声音小组的工作,同以往一样,就是辅助剧情发展,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
|
从Skywalker到威灵顿 |
《魔戒》和《星球大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坏人都穿着黑衣,说起话来粗声粗气,好人都是年轻人,而且有很多小伙伴帮助。另一个相似点在声音方面,Skywalker Ranch的音频工程师们在两部电影中都得心应手。混录师Chris Boyes由于Randy Thom的因故缺席而担负了这项引人注目的工作。开始曾有传言说影片将在Skywalker混录,但导演Peter Jackson看来有其他的想法。Chris Boyes说:“我并不在意去新西兰工作,因为我算得上是半个新西兰人,所以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一样有趣。不过我想导演一直都希望在新西兰作混录,因为那里是他的祖国。为了找合适的混录棚,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由于情况不熟,我们不得不一个棚一个棚的去听,在每个棚里我都会放一些我熟悉的乐曲,比如说《泰坦尼克》。威灵顿的Film Unit是那些棚里我听着表现最准确的一个,感觉和在Skywalker基本没有区别。”Film Unit是70年代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开始的时候主要做纪录片,后来逐步转向做故事片。现在它拥有一个电视制作棚和一个洗印车间,所以很多洗印工作可以和配音混录在同一地点完成。 |
“当然Skywalker始终是我首选的混录棚,但导演的时间安排非常紧张,他必须同时兼顾声音混录和画面特效两方面的工作,如果制作全部集中在威灵顿,他就可以面面俱到了。”画面特效的工作是在威灵顿市郊一个叫做WETA Digital的工作室完成的。 |
当影片在威灵顿进行先期配音时,导演跑去了伦敦监督电影配乐的录制,不过在最后合成的时候,他及时赶了回来。 |
|
配乐 |
电影配乐的录制分别在4个地方进行,最初在威灵顿,后来转移到伦敦的3个录音棚。在威灵顿的录音主要是为了能让影片赶上5月份的戛纳电影节。实际上,他们整整节选了20分钟的电影片段,配上音乐,给戛纳的观众提供了超长的宣传片。伦敦的录音工作先在Watford的Coliseum录音棚开始,主要是录制合唱。然后录音工作又转到Air Studio和Abbey Road录音棚,这里伦敦爱乐乐团是主要的演奏力量,参加配乐演奏的大约有110位演员。 |
电影配乐CD计划在电影上映前一个月推出,所以时间非常紧迫,以至于混录和配乐是同步进行的。Abbey Road的混音师Peter Cobbin介绍系统时说:“John Kurlander负责录音,他每天把录好的带子送到Abbey Road,我们就连夜混音,等所有配乐都录好,混录也基本上完成了。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先录音,再混录,圣诞节期间我们恐怕就不会看到这部电影了。当影片作曲John和Howard Shore发现必须一边录音一边混音才能赶上进度时,他们就邀请我来负责混录。由于在这之前我已经有了其他的工作安排,再加上《魔戒》的录音时间拖得比预计得长,我不得不把一部分工作交给Jonathan Allen来处理。 |
实际上,参加《魔戒》配乐录音得人员为数不少,除了两位音乐混音师,另外还有3位编辑:1个负责合唱编辑,1个负责电影混音编辑,这样它们就能及时被送到新西兰。而另一支编辑队伍专门负责唱片的剪辑。在影片接近完成的时候,负责监制的Howard Shore和录音师John Kurlander请来了更多的编辑帮忙。另外Shore自己手下还有一个二人小组—Suzana Peric和Nancy Allentaking, 他们专门负责在录音时编辑音符。 |
Howard Shore选择的录音师是来自洛杉矶的Brit John Kurlander。Kurlander录制了所有的配乐录音,在新西兰的录音也是他负责的。由于设备不全,那次录音的准备工作非常费力。好在他们得到了Film Unit总工程师John Neale的帮助。John Kurlander说:“他提供给我们许多器材,再加上我带来的一些东西,比如Avalon话筒前置放大器和话筒等,就差不多了。我们为戛纳电影节的预告片专门搭建了一套箱载流动录音系统。在新西兰录音的时候,我们是直接录到Pro tools系统当中(在伦敦的时候则录到Sony 3348 HR),因为这样做最为方便,那次录音时,我是通过ProControl界面监听的。 |
“对John Neale来说,威灵顿的那次录音非常成功,当时我们光是监听耳机就专门从悉尼运来160付,为此我们专门花了2、3天时间调整设备。结果非常顺利。我们有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耳机的维护,因此录音时没有一副耳机出故障,而通常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这些配乐后来都是通过互联网在最快时间传回混录棚,这样可以让混录师们对音乐风格有个整体把握,尤其像这样音乐几乎贯穿整部电影的制作。 |
|
声效设计 |
由于Chris Boyes负责混录,所以声效设计师的人选也由他指派:David Farmer成为声效设计师,Ethan Van Der Ryan和Mike Hopkins则负责声音编辑。当独立声效设计师David Farmer听说有人要把《魔戒》搬上银幕的时候,他立刻表示想参与其中。Farmer说:“导演在《魔戒》这部电影中对声效的应用很有想法,不只是听起来过瘾。在声效设计开始之前,我们和导演Peter Jackson、编剧Fran Walsh一起坐下来专门讨论其中的细节。导演希望电影不要过分喧闹,于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让配乐和声效配合到一起。显然,影片中的某些段落会不可避免地非常吵闹,但如果我们能够控制音乐和声效不相互冲突,那么这种吵闹的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时候,声效在声音施加位置上没有选择,但音乐有。比如说影片中有Balrog撞击墙壁的镜头,那么撞击墙壁的声音必须与动作同步。如果该声效是我们所想听到的,那么音乐就应该避开声效,早一些或者晚一些出现,而不是同步出现。这完全是电影理论中“动作与反应”的那套经典论述,这里声效成为动作,而音乐成为反应,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声迹。这样的操作可以为音乐和声效留下各自发挥的空间,相辅相成,各自表现不同的情绪。 |
“在电影中用声音来讲故事,经常需要选择哪里应该留出空白,有些时候真是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魔戒鬼魂’的段落就是这样,我们觉得用他们的战马来引领他们出场会更有咄咄逼人的效果。当他们从Mordor城门冲出来的时候,马匹狂奔的声效是非常戏剧性的。另一段我很喜欢的戏是Bree旅店中鬼魂们潜入Hobbit人的卧室,那里,Howard开始配上了非常营造气氛的合唱,可突然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鬼魂们的铠甲发出细微的摩擦声,蹑手蹑脚的脚步声一步步逼近,紧张到几乎令人窒息。为了取得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