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墙发展的故事 2012.3.30
    视频墙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拼接产品都采用CRT显示器阵列组合,当时,显示器的对角线大约28英寸,画面之间间距很大。而且,要通过CRT显示器来实现巨大的拼接画面,就要求计算机有巨大的内存,而这样的计算机在当时来说价格是相当昂贵的。
    有相关资料显示,拼接墙最早的一次亮相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柏林Funkaustellung展。尽管当时所看到的所谓大屏拼接只是简单地将显示器(或者电视机)进行阵列组合,但也足够惊艳眼球了。一些生产商和租赁公司随即便意识到了这种显示媒介巨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当时视频投影还不是经济可行的方式,多个显示器组成的视频墙则能在游客中心、会议与展会等场地的使用中提供充足的亮度,这一创新足以克服屏幕之间3英寸(7.62厘米)拼缝的不利状况。
    1986年,在温哥华世博会上,加拿大馆安装了一面很大的Philips Vidiwall。这面巨型视频墙的实现来自Robert Simpson。Robert Simpson是Electrosonic的创始人,并且获得过InfoComm杰出成就奖。  查看详细内容
  然而,新兴的应用并不能永久保持其活力,何况这种基于显示器的视频墙是如此的局限。在接下来的5年里,这种拼接墙便开始变得陈旧过时。虽然一些类似的视频墙依然被用在一些大型安装项目中,例如在西班牙塞维利亚Expo92的电信展览馆里,就安装了一面160个显示器组成的视频墙。这面视频墙在安装中,使用了一个特殊的框架,使得显示器可以从前面进行维护和更换(最终它在法国城市普瓦捷附近的未来乐园找到了新的容身之所)。
  显示器视频墙的显示画面虽然明亮,但是很重,并且画面之间有很大的缝隙。要想消除拼缝,就需要使用投影去创建拼接墙,通过叠加创建一个几乎无缝的图像。实际上,当时厂商的一些早期产品,比如飞利浦的Vidiwall和Delcom 的Gundermann等在当时都是非常昂贵的。
  于是,业界想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采用激光盘来进行内容存储。使用多个激光盘播放器进行内容播放,每个播放器必须对应一个显视器,而节目源则在配有最新的DVE(Digtial Video Effects)处理设备的制作室进行准备,节目通过DVE处理设备反复进行播放,例如拿一个4 × 4的显示画面来说,每一次播放就产生其相对应的十六分之一的画面。
  1988年之后,拼接墙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是一种长条形黑色箱体(MDF)开始出现,包括被广泛使用的Electrosonic公司的ProCube系列。箱体的前面是一个背投屏幕,箱体的后面则是精简的CRT投影机装置,再加上输入端口和电源插座。
  当用户开始频频部署使用这种显示产品,特别是在现场活动、会议和展台显示中,他们会发现搬运大约6英尺的、占用大量空间的MDF箱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产品的改进版出现了,包括伸缩式箱体(带硬边的和没带硬边的),到最后,显示器也开始带反光镜和折叠光路。
  1992年初,BKE、Digital Video Systems、Electrosonic、Gundermann、LaserPoint、三菱、松下、飞利浦、先锋、Seleco、东芝和索尼等公司都推出了箱体系统。但箱体系统真正被大量使用则发生在以Proquip公司为主导的租赁市场,当时,Proquip公司储备有80多台先锋公司的显示器箱体和140台Electrosonic公司的ProCubes。
  1992年,显示箱体的价格范围从Seleco品牌的6,000英镑/台到索尼品牌的13,000英镑/台,租赁一个3×3拼接墙的价格范围是1,100-1,400英镑,如果不需要提供内容,租赁价格大约为每小时70英镑。
  视频墙另一个标志性的发展就是真正意义上视频拼接墙的出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拼接墙产品最早出现约在1989年,来自于先锋(Pioneer)公司。很快,Electrosonic、Sony、Toshiba、Electrohome、Barco、Gundermann和其他的一些厂商都相继加入了拼接墙产品生产这一阵营中来。这时的拼接墙在机架内安装CRT投影机,背投屏幕的尺寸也达到了41英寸。
  探讨了这么久,我们的话题都集中在视频上,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探讨一种只显示完整标准清晰度(简称标清)的显示系统。但是随着高清播放系统的出现和发展,这种视频墙也自然要实现高清晰度的画面显示。
  然而,在当时,行业内又出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发展动向,用户对控制室超大规模显示设备的需求突然爆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信与能源行业。当时的想法是,将先前的固定硬件显示设备、指示灯、测量器等等替换掉,改由电脑来控制图像的显示。
  业内很快就意识到,要实现这个需求,CRT投影系统很显然不是理想的选择。尽管当时许多控制室都采用了CRT显示墙,尤其是在日本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其局限性却变得越来越明显。
  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灼烧”——一个静止的图像画面显示时间太长,显示屏上就会出现阴影。对于那些运用大量静止图像或图像很少运动的控制室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方国家电力公司的控制室里,使用了一款基于LCD(液晶)投影多个VGA图像显示的视频墙。这个视频墙的安装由西门子完成,但真正的实现技术却来自Dr Seufert。
  来自德国的Dr Seufert公司是LCD投影技术的开拓者,该公司在1998年被Barco公司收购。由于对CRT技术的不满意,该公司开发了自己的基于LCD技术的投影系统。当时,这种投影机采用大型液晶显示面板,而不是如今LCD投影机使用的微型显示器。
  实际上,这种投影系统显示最终被证明其显示颜色存在很大偏差,而且并不能很好地显示全动态视频,但是这种显示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图像的绝对稳定性、高分辨率和清晰的文字和图形显示。
  时间进入90年代,在大约1997年,Texas(德州仪器)推出了DLPTM投影技术,这种投影技术应用了数字微镜晶片(DMD)来作为主要关键处理元件以实现数字光学处理过程。Synelec(现在的Planar)成为首家生产DLP拼墙的公司,很快,其他公司如Mitsubishi、Toshiba、Barco等也相继进入了这一市场。
  起初,DLP是有点令人失望的,尽管它对图像的显示处理的相当好,但其对视频的显示处理并不理想,并且对比度也不佳。然而这些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DLP也随之成为了拼接墙市场的主导技术。
  21世纪初,传统形式的电视墙进入了衰退时期。两个具有历史标志性产品——大型LED显示屏和高分辨率、高亮度投影机的出现,意味着曾经在各种赛事、展会等大型应用中为用户提供高亮度大画面的传统电视墙走向了终结。
  但到那时,投影技术已经上升到了关于亮度和精密度的新层面,实现多台投影机边缘融合到一个单一的背投屏幕上。
  在2009年的InfoComm展会上,科视Christie公司推出了LED光源显示系统,支持7×24工作。Barco、Eyevis、Planar、Mitsubishi等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最近几年,大型的LCD平板显示技术正式到来,并飞速发展。而就在10年前,LCD能够显示30英寸以上的画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便是有,人们也认为价格会是非常昂贵。当时,人们预计等离子显示设备将会占领大型平板显示市场。
  事实上,LCD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头DLP拼墙的终结。因为7×24应用中,与其他技术相比,背投箱体比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尤其是LED光源得到广泛采用之后。
  主要的背投箱体厂商像Barco、Christie、Mitsubishi、Planar,包括国内如GQY、威创等公司都推出了新的LED光源背投产品,使得系统色彩得到改善、避免色轮的使用,尤其是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科视推出的MicroTiles可谓DLP拼接最为脍炙行业的设计,这款屏幕尺寸为(400×300×260mm) 的紧凑型显示设备,开启了显示设备艺术性应用的新机会。
  该设备组合连接在一起能无缝拼接出任意尺寸和格式的图像画面,并且画面分辨率比LED显示设备和LCD显示器更高。每块屏幕分辨率达到720×540,并使用了由LED提供光源的DLP投影机芯。 将会占领大型平板显示市场。
GQY简介   GQY官网
GQY集团——专业视讯领域的开拓者、领先者,全球领先的可视化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专家,深交所上市企业(股票代码:300076);集团成立于1992年,第一家推出了可视化大屏拼接显示系统——大屏幕背投组合显示系统。
创建二十年来,一直坚持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坚持"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大屏幕领域最具实力和规模,集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GQY集团的新型科技园区在杭州湾开发区落成,该园区坐落在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将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世界级生产研发基地,继续引领大屏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