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是专业AV领域近年来特别专注的方面。在大数据、网络化时代,可视化不再是简单的显示,而是需要通过可视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决策进度,更好地完成协作。

如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就像掺着金子的沙子,需要经过复杂处理和分析才能从中发现价值。如何充分利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内外部数据、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营和决策,越来越成为成为企业关注的问题。在AV领域,最初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只是简单地通过前端抓取、传输信息,并将图像、数据信号传输到大屏幕上显示给用户即可。而随着大数据信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大屏幕显示系统不仅要负责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率的分析,还要将分析结果展现出来,以让各个管理部门可以直观、便捷地根据数据指标,合理调度配置资源进行事件决策。这就要求AV企业不仅要硬,还要软,要软硬结合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硬即产品的硬件质量要好、功能要完善、使用上要安全稳定。软即要给硬件产品配上适合用户需求的软件,要让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化。今后的趋势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提高,软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年不少大屏幕显示企业,如台达、威创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转型。如在台达推出的iPEMS智能监控与可视化运营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已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集成、广域系统监控、智能数据分析、矢量数据可视化和超高分辨率显示,同时可结合大数据可视化手段辅助用户做出决策方案。威创这几年将可视化作为重中之重,其认为可视化就是将大屏系统的任务从“简单再现原始数据”变成“支持决策性、模型化再现数据集关系”。这种转变,要求大屏企业必须深入了解客户具体价值和业务模型,扮演好协调者、整合者的角色。这是可视化对大屏企业业务转向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屏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威创将可视化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联。各个系统信号可以在大屏幕上综合显示;第二阶段是可视。各系统不再是单纯信号显示,而是通过数据关联形成可视化数据呈现,打通业务关联性;第三是可治管。有智能联动机制,部门之间数据可以产生行动联动性,有一些决策的支持作用;第四是智慧型。就是有智慧的决策的支撑系统和分析系统,能够使决策以最快捷方式呈现。

除了大数据带来的可视化变革,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协作的需要也推动着可视化的发展。如今人与人的互联性比以往更加明显,业务流程的扩展跨越几乎所有组织职能、包括外部合作伙伴,同时工作场所也日趋分散和具有移动性,这使得可视化协作不再局限于会议室和桌面,逐步扩展至整个企业范围以及办公室以外的移动办公场所。可视化协作要求可以在各种工作场景,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现场实时再现、可视化沟通与协作。不仅可以使用声音和图像作为沟通媒介,还可通过白板、办公软件、远程应用程序共享等功能,更好地完成彼此之间的协作。近几年协作发展的比较快,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强大功能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可视化协作产品提供了极大的基础支撑。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协作化解决方案来提升组织沟通体验,而协作产品厂商,如:巴可可立享Clickshare智能无线演示协作系统、台达畅享汇NovoPRO无线互动协作系统、寰视MicsView“米享”会议协作等产品的相继出现和发展成熟,更促进可视化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协作使人与人之间合作更加紧密,可以更快地推动产品开发、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决策的进度,未来可视化协作必将成为组织业务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狂热的资本潮降温后,为数不少的经历了A轮、B轮、C轮,各种轮融资的创业公司都开始慢慢褪去了资本的光环,甚至连占据创业板头把交椅多年的乐视也因资金链断裂而面临生死抉择。

与中国经济遭遇的寒流一样,2016年是音视频行业表现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我们甚至看到几家曾经的领头企业开始寻求行业之外的增长点以求转型,更有企业在市场复苏无望的情况下,不停地讲故事来掩饰主营业务衰落,维持自身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龙头企业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很多经营每况愈下,苟延残喘的小企业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教育市场却一枝独秀,为音视频行业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很大一部分力量。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在过去5年,商用显示的最大增量市场来自于教育,主要受益于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推动。2016年液晶交互平板产品全年增长率达到4成左右,教育行业几乎占交互平板销量的94%以上。这个增长率足以让所有类型的大屏幕显示厂商汗颜。

交互液晶白板雄起,在与投影机正面较量中甚至占据了教育显示6成的市场。从数据上看来,投影在教育领域日渐式微,但事实是,短焦投影机出货量也是快速增长的。市场本预期交互平板的打压会使得投影机在教育市场生存状况愈发尴尬。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激光技术给本已沉寂的教育市场带来了惊喜。激光投影机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超长的寿命,稳定的性能,长期的免维护,这些都成为用户青睐的原因。尤其是免维护、免更换灯泡这一特性,使用户再也不必为了动辄几千元的投影机灯泡头疼不已。尤其是在学校大批量的采购和使用中,这无疑省下了一笔巨大的投资和维护精力。

市场数据显示,仅2016年三季度,激光投影机在家用、教育、商务和工程四大市场销售规模超过5.5万台,相比二季度大涨120%,这是翻倍的增长。从市场销售额上看,也超过14.5亿元,相比二季度增长率超过72%。激光投影市场延续了去年的强劲走势,成为投影市场最大的亮点。

在第三季度的表现中,教育市场最为突出,成为整个激光投影市场最强劲的增长点。尤其是第三季度的传统教育采购旺季,激光投影机的销量相比二季度大涨170%,实现创纪录的4万台。销额也超过6.1亿元,相比二季度大涨142%。几百台,上千万的项目越来越多,光鸿合自有品牌在郑州、云南等地的中标规模分别超过2000台、4000台,销售规模总计超过2.5万台、3.8亿元。据说现在很多学校在招标中,清一色的都会选择激光短焦投影机,这给投影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鼓励。在大家都抱怨项目越来越难做的市场状况下,如此的业绩会不会给厂商打鸡血呢?

教育行业的另一匹黑马就是直录播产品。当下,各种网红和直播成为年轻人最沉醉的视频获取途径。而网络直播之所以火,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满足了人对即时、交互这一心理需求。网络教育方式也成为家长和学校所借助的主要教育途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跨越时间与空间,低成本无边界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享这些诉求通过网络分分钟就实现了,于是,各种翻转课堂、慕课(MOOC)、微课等很快就在学校流行起来。录播设备的大范围应用很快铺开。

从图上数据来看,当前的录播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上百亿的市场规模并不比投影机差。从参与者来看,不仅有奥威亚、中庆、锐取等一些老牌录播企业,一些新兴的品牌更是被录播市场的爆发而吸引进来,东方中原、华为、鸿合这些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录播设备,还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录播业务的发力在战略层面更有助于企业在教育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现阶段的教育市场已经逐渐从交互平板、电子白板、展台等产品的竞争,进入到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解决方案实力的竞争。将来,谁有能力拿下学校的智慧校园项目,谁的产品无疑会更有话语权。

从2016整年来看,交互平板、激光投影机和录播成为最具爆发力的铁三角。在接下来的几年,相信那些在教育市场潜心布局的企业将会大有斩获。

某功能饮料广告语:“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套用在激光光源上也是非常适合的。这不仅指的是激光本身发出的能量强大,还有它发展的速度和覆盖广度。

仅在前两年还有文章质疑激光光源的技术瓶颈和发展前景,如今应该再无疑虑。2016年几乎所有的投影机品牌都推出了激光光源的投影机,无论是欧美品牌巴可、科视,还是日系品牌索尼、松下、NEC、爱普生,或是台湾的明基、奥图码,以及内地的鸿合、视美乐、德浩、光峰光电、帅映等都在其中,且还不断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品层出不穷。2016年激光投影产品国内市场销量接近10万台,这个数字相对于去年而言,成长率高达150%,应用领域覆盖电影、工程、商务、教育、家用几乎所有市场。在技术方面,无论是亮度、色彩,激光也有了很大提升。2017年,在国家政策进一步支持、需求升级的环境下,无论是本土新兴企业,还是传统投影大咖,仍坚定押注激光投影,从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全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加速替代传统光源市场。预计2017年激光投影销量有望突破30万台。

激光光源进化

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市场检验,LED+激光的混合模式由于衰减的一致性和性价比等原因已经逐渐式微,目前只有卡西欧一家在做。单色蓝色激光配合荧光粉色轮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的技术,虽然它的色彩表现力并非最佳,但它的性价比最高,可以很好的覆盖价格敏感的经济适用型商务机、娱乐机和教育机。双色光源是2016年出现的新型技术,它在蓝色激光的基础上,加入了红色激光,配以荧光粉色轮,从而可以实现了比单色蓝光更好的色彩显现和更丰富的红色细节,初始主要应用在工程机上,不久后必将向教育、家庭市场延展。RGB激光被业界视为最纯正的激光光源,色彩丰富、饱和度高,可显示自然界最丰富、最艳丽、最真实的色彩,但它的成本价格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应用在高端工程和数字影院领域。

在亮度方面,从3000流明到几万流明,各种亮度的激光光源投影机都开始大幅度的出现。不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采用荧光色轮激光投影的亮度普遍在1.3万流明以下、体积较小,而RGB激光投影则相反,很少有低于1万流明的,体积较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要实现亮度增加,无论是荧光色轮还是RGB激光光源系统,依赖的都是增加半导体激光器的数量。激光器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散热系统负荷增加、供电系统负荷增加,以及成本和体积的增加。高亮度需求的用户,一般来讲对于色彩要求也高,而对于价格反而倒不是特别敏感,所以高端高亮度投影机普遍采用RGB光源,而荧光色轮激光投影对应的是中端市场,需要在亮度、色彩、价格上找到一个均衡,从而实现更好的性价比。此外,高亮激光对荧光色轮寿命的影响也是考虑因素。

市场多元化

激光投影应用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影院、工程、教育、家用等领域全面开花。

数字影院是激光投影最先启动的市场。电影非常注重光影表现、色彩的表现,3D、巨幕的快速增长又使得高亮度成为必须,而这恰恰是高端激光投影的优势所在。不过由于DCI认证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巴可、科视、NEC、索尼少数几家厂商有资格参与。但国内厂商还是在其中找到了涉入机会,如光峰、迪威视讯依靠自己在激光光源上积累的专利技术优势,与巴可、NEC展开合作,曲线进入数字电影市场。

投影工程市场是继数字影院市场后附加值、利润率最高的市场。稍有实力的企业都想在此占位,一时间国内激光工程投影机品牌超过20个、机型超过200款。其中亮度6000-8999流明的标准工程机市场表现最好,占据整个工程投影市场一半以上销量;其次是5000-5999准工程投影机,分享了三成。9000流明以上高亮和超高亮工程机利润最高,不到4%的销量,却占到了25%的销售额。

教育市场是激光投影发展最快、销量最大的市场,2016年10万台销量有一半出自于此,根据教育应用的特点,短焦、超短焦激光投影是出货的主力。如今各大厂商纷纷加入激光教育投影机阵营,来抢滩趋热的激光教育投影机市场,希望分得一杯羹。

庞大的家用市场一直是投影厂商希望拓展的市场,但长久以来,一直被液晶电视所压制。激光投影的出现,不仅使投影超越液晶实现了大屏幕,还实现了堪与液晶媲美的长寿命和便捷的操作性。看到如此机会,不仅奥图码、JVC、爱普生等投影厂商布局于此,就连海信、长虹等家电厂商也开始推出激光投影,并命名为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的“激光电视”,此外一些新兴品牌如坚果、艾洛维也投身于此。一时间国内激光电视的品牌达到了近20家,推出了50多款机型。2016年家用激光投影价格一直走低,年底最便宜的1万多元就可买到。如果不出意外,2017年必将进入万元以内,家用市场成为激光投影出货重要市场的愿望即将实现。

2016年,王石与宝能之争将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推向高潮。一方是中国地产界最优秀的地产公司(没有之一),一方是近几年资本界玩的风生水起的资本大鳄,高潮迭起的争斗大戏让无数吃瓜群众咋舌。

就连万科这样的公司在资本面前都毫无还击之力,门口的野蛮人是不是被资本玩坏了,玩得太过火了。跌宕起伏,暧昧不亲的各种关系让A股市场脆弱的神经紧绷了一年。就在整个事件悬于未决之际,高层一阵公开喊骂,把凶猛的资本批作“妖精”、“害人精”让事态有些缓和,吃瓜群众也暂时松了口气。

在资本市场历来都有着拿并购当故事讲的传统。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的自己版图,吞并一些规模小、实力弱,但在某方面有着特定优势的公司;也有企业在做大做强后寻求被更大的财团收购;也有大股东在美妙的故事情节中大把减持手中股票,趁机套现一次实现N个“小目标”。

并购与企业转型早已没有新鲜事。但背后,这一桩桩的并购,一个个的企业转型事件,却都在影响甚至引导着个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发展的命运。

近几年,AV行业的并购与转型频发。国内巨头依靠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拓展新的市场疆域,国际品牌通过并购整合完善方案。

从2015年开始,威创股份就开始启动转型,将业务中心瞄向了学前教育,并先后收购了红缨教育、金色摇篮等幼教机构,同时,也确立将幼儿教育打造成收入增长第二业务的发展目标。公开资料显示,威创的转型力度继续加大,去年2月份就耗资6000万收购艾乐教育1/3股权。从2016年推出的定增方案中,将25亿的资金投向了幼教业务。

2016年4月,真视通4亿元收购北京网润杰科,前者希望通过收购实现公司产业内的横向扩张。也正是出于对云技术和业务模式的看好,真视通大幅溢价进行收购,以期在开发基于云平台的大型软件应用系统。

在成功收购了平达公司,获得了DLP大屏核心技术及平达的海外业务渠道优势之后,2016年AV界的收购大王利亚德开始谋求布局VR领域,并宣布收购美国NP公司(NATURALPOINT),进一步提高在VR/AR领域的涉入深度。此举也是基于对VR/AR业务的看好和未来布局。

通过并购转型和扩大公司的能力圈,这是企业通用的做法。上海寰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黎平表示:“各种并购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企业在单一AV行业中的步履维艰与转型突破的渴望,也看到了AV行业大融合的趋势。”

去年年底,哈曼国际被三星集团以80亿现金收购大抵就将这两方面呈现的淋漓尽致。被收购之前,哈曼堪称业界的收购之王,JBL、AKG等知名品牌先后被纳入囊中。据说被三星收购是因为供应链断层、研发速度迟缓等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哈曼在前几年致力于整体音视频解决方案可谓鞠躬尽瘁,收购AMX之后业界一致认为哈曼具备了更强的整体方案提供能力,甚至可能会买入更多的AV品牌。但没想到哈曼却在短时间内成为了更大资本的猎物。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三星收购哈曼之后,AV行业的融合趋势和寡头特征愈来愈明显。以三星的财力,想在AV行业有更深入的动作,恐怕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御敌,这势必会给行业参与者带来更大的挑战。正如南京百音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大钊所讲的,我们身处一个不奔跑就会落后的时代,对市场变化亦步亦趋已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更遑论发展壮大。

并购与转型的故事还将不停上演。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始终在“创业”而非“守成”才能在行业格局变化之前,灵敏的判断市场走向、管理风险预期,步步为营。

2016年中国的VR形势犹如过山车,从年初的炙手可热冲上云霄,到现在的寒冷凄清坠入深谷,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被资本堆砌起来的VR美好景象,在投资方热情消退后,如海市蜃楼版迅速消失,转而代之的是VR公司的裁员、收缩、转让和倒闭等负面消息不断。VR到底怎么了?未来还有希望吗?

VR冷却

VR的火热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资本就如催化剂,当它流向哪里,哪里就迅速发热,当流出的时候,它冷却的也很快。投资人并非总是准确和冷静,他们也会头脑发热、也会判断失误,所以为了分散风险遵从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准则,同时时刻关注其他投资人的动作看是否采取追随策略。年初时VR大饼被创业者描绘和被投资人想象的太好,从而资金充盈,形势大好。然而随着资金不断注入,市场却没有如想象般的成熟起来,资金的回报遥遥无期甚至渺茫,投资人信心大受打击,退出也就在所难免。另投资人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市场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体验不佳。很多厂商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技术,价格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人使用会产生眩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用户体验不佳,自然销售状况不好;其次,大家看好VR,是因为貌似各行各业都能应用到VR,但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杀手级应用来真正启动市场。Oculus内容部门总监贾森·鲁宾就曾表示,VR一定会成为下一个伟大的计算平台,但目前仍然不知道点燃VR的火花是什么;第三,绝大部分VR内容让人缺乏持续使用的兴趣和必要。对于用户来说,由于优质内容少,往往尝鲜之后就放弃了。即使有些用户买了VR设备,使用兴趣也会越来越小,在加上负面评价传播,使得用户群进一步缩小。而对于VR厂商来说,优质VR内容的制作成本比较高,而现阶段的用户数量又不足,开发内容得不到回报,使得厂商制作优质内容的动力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游戏有戏

当然也并不全是坏消息,与其他VR应用的惨淡相比,VR游戏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截止2016年 12 月 20 日,Steam 上的VR游戏已经达到了 987 个,这个数字在10 月份还只有 600 多个。其中付费游戏占比达67%,收入超过千万级的已经有十几款。ARK作为一款支持VR体验的端游,收入达到了8亿元。预计2017年收入达到千万级的VR游戏将超过20款。另外在Steam的VR游戏用户中,有超过一半用户使用HTC Vive头盔,三成以上用户使用Oculus Rift头盔。这说明虽然高端VR头盔产品售价较贵,但是显示效果、操作体验都最佳,还是受到了用户的认可。

国内方面,发展最快的是各种VR线下体验店。这些装备了各种虚拟现实头盔、遥控器、反馈设备的VR线下场所在2016年迅速发展,不仅现身在一线城市,还延伸到了三四线城市,而且形式多样,既有固定VR体验、也有流动VR体验车。这也一度被大家视为VR技术的市场突破口。不过根据《中国 VR 体验店经营现状白皮书》的数据,2016 年盈利的线下体验店不到 30%,52%以上的店只有一成回头客。

探索未来

面对2016年如此不容乐观的局面,2017年VR的发展会如何呢?可以肯定的回答是,VR不会消失,还会继续在探索中发展,在各种行业寻求可以市场化的可能,同时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也会技术进步,与AR一起形成共存的局面。对于厂商来说,2017年也是大浪淘沙的一年,失去资本的追捧,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没有资金实力、没有商业模式的公司将会被淘汰,创业型的VR公司会减少,国内外巨头、实力厂商参与的力度会增强。在CES2017上,我们看到INTEL、HTC、微软、联想、索尼、华硕等国际大厂都围绕VR甚至AR\MR进行了展示,可见业内信心仍在。此外携手联合也会成为一种常态,这在2016年已经初现端倪。如9月29日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IVRA)的成立、12月8日全球 VR 联盟(Global VR Association)的创立,都在希望通过联合的力量推进 VR 发展,实现VR技术和市场的突破。

自从AV/IT融合这个概念提出以来,IP化的趋势就成了AV行业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剑。尽管AV行业相对于IT的无限开放显得要保守很多,IP化之初曾经遭受到一些业界领头企业的抵抗,但在滚滚向前的技术洪流面前,互联网+在与各个领域的应用深度融合,在几年的孕育和准备之后,IP化已经全面开花。

推动IP化进程的诸多因素中,便利性和低成本首当其中。

在传统AV行业,专业矩阵这些设备已经用了几十年,而IP却带来了全新的应用模式,用户只需要网络、交换机,就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分配,也就是说,AV的应用将变得像IT一样简单。在项目施工中,减少了大量的矩阵和分配传输系统之后,项目实施起来少了更多技术的干扰,更加便利了。用户使用中,不必在安排专业的AV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些繁琐的设备,IT部门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有能力管理AV设备。

同时,省去了一些AV设备基础架构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设备,不像之前的矩阵那样,还要考虑到未来的系统扩展等问题,换句话说,用户只需要编解码器就能通过交换机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分配,交换机在IP领域则可算得价格低廉的通用产品,随便一家公司的产品都完全可以胜任。如此一来,大笔的前期投资也就节省了,对用户而言,这无疑大幅降低了项目的成本预算和后期的维护成本。

用户尝到了IP化的甜头,当然更喜欢化繁为简的系统。正是看到了市场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大厂商争相拥抱IP,尽管在这一策略上,各个厂商采取的行动各有不同,有人甚至显得勉为其难,毕竟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打下几分天下,就遭遇到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行业大洗牌,作为既得利益者恐怕也没有几个人心甘情愿。当然,不管你愿不愿意,IP化这一趋势大多数人是没有异议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在IP化到来的时候分得自己的一块蛋糕。

说实话,现在真是一个抢跑的时代。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不会给你任何等待的时间。一旦出现苗头,在资本的助推下很快就蓬勃起来。IP化的速度虽然还不及这么夸张,但普及进程也是相当快的。在市场前三名的信号传输前厂商中,AMX在 IP上表现最为激进。在2015年,AMX专门收购网络低延迟传输领域的领导公司SVSI,期望将IP化的步子迈得大一些。SVSi N2000系列产品作为网络传输系统,完全能够满足低延迟、低损耗的4K信号源传输,成为AMX在IP方向上的拳头产品。

克莱默公司也提出,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应用, 用户可以根据IP地址的唯一性这一特征,随心所欲地控制音视频系统,通过流媒体音视频形成虚拟矩阵。IT的发展速度比AV更快,将二者进行融合才是制胜之道。将来,在IP技术的普及之下,所有的AV信号管理势必要和复杂的系统调试、传输、管理彻底说再见。跟IT一样,我们看得见的只有编解码器、交换机,所有AV活动都要依存于网络进行。

在近两年的产品布局上来看,博世传递的IP化信号也是非常强烈。对于音频会议系统,博世认为IP将会成为主流趋势,一直在努力将IP技术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比如,其DICENTIS系列就号召是定义了IP会议新标准。之所以新,博世指出,IP与数字会议系统相比,具有与生俱来的诸多优势,比如网络系统的架构都是自由拓扑,网口都是即插即用,网络化会议系统都有严格的加密,通信安全可以完全得到保障,系统具备完善的冗余机制,开放兼容但丁等行业通用协议标准。

有人说,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网络化、没有云概念,你都不好意思跟用户打招呼。虽说多少有些夸张,但这说明了厂商们在网络化上的产品态度。诚然,IP依然有着其局限性,比如交换机和编解码技术都已经跟上了,但网络带宽这个致命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在一些高规格、高要求的项目的特殊领域,如果用户完全不能接受图像的压缩和传输的延时,IP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但这始终不能阻止IP的大迈进。

在大多数厂商都在奔向LCD、OLED、小间距LED的怀抱时,一些厂商已经开始Micro LED的布局。Micro LED 全称为Micro LED Display,中文名为微发光二极体显示器,被认为是有可颠覆产业的新一代显示技术。

Micro LED是什么鬼?

Micro LED是将LED微缩化和矩阵化的技术,可在一个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也就是将LED结构设计进行薄膜化、微小化与阵列化,使其体积约为目前主流LED大小的1%,每一个像素都能定址、单独驱动发光,将像素点的距离由原本的毫米级降到微米级。Micro LED目前业界水平大约在10μm,未来长期目标是3μm以下。

与LCD相比,Micro LED具有自发光、低功耗、高亮度、超高对比度、反应速度快、超省电、寿命较长的优势。与同样是自发光显示的OLED相较,亮度比其高30倍,且分辨率可达1500PPI(像素密度),相当于AppleWatch采用OLED面板达到300PPI的5倍之多,功耗仅为OLED的50%、且寿命较长,材料也不易受到环境影响而相对稳定,并能避免产生残影现象。

提前布局

Micro LED的优势使其可以广泛应用在智能穿戴设备、头戴式显示器、手机、显示器、数字告示、TV等众多领域,潜力巨大。因此很多厂商进行了提前布局。

如日亚化学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和研发Micro LED,如今已准备加速推动Micro LED的商品化,希望在2年内左右时间应用到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屏上。手机巨头苹果为了不过于依赖面板厂,2014年5月收购了Micro LED显示技术公司LuxVue,取得了Micro LED领域的技术主导权,随着技术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苹果有望在Apple Watch与iPhone上采用Micro LED技术。索尼在2012年的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上首次前瞻性的展示了Crystal LED Display电视。时隔四年后的2016年6月更推出拼接显示屏幕CLEDIS(Crystal LED Integrated Structure),纯正色彩、无缝拼接等特性,带来相当良好的视觉效果,2017年会正式供货。虽然索尼并不认为Crystal LED Display和CLEDIS就是Micro LED,但技术原理上确实如此,所以业内也把索尼列为Micro LED阵营重要一员。此外三星、LG、夏普等大厂对Micro LED也一直在积极关注。

从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台湾地区对于Micro LED的发展是最为看好和最为活跃的。2016年11月23日台湾工研院联合20多家厂商成立了“巨量微组装产业推动联盟”(Consortium for intelligent Micro-assembly system,CIMS),着力发展Micro LED产业。台厂如LED厂晶电、隆达;面板双虎友达、群创等均加入其中。台湾工研院希望通过链接显示、LED、半导体以及系统整合厂商,共同建立跨领域产业交流平台,推动Micro LED的产业化发展。台湾工研院称2017 年Micro LED 相关产品会陆续问世。

限制因素

虽然目前Micro LED进入厂商和研发投入逐年增多,技术上获得突破的好消息也不断传来,但是真正规模商业应用普及依然有很多困难和阻力。一是推动此项技术的厂商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强大推动力和产业转化能力;二是核心技术如巨量转移等仍有待突破;三是Micro LED无法做成柔性显示,并且随着OLED的进一步成熟,可能在成本和性能指标上丧失优势。业内预估,随着技术难点的攻克和多产业联盟的推动,在未来3~5年内Micro LED将迎来突破性进展。

无论是出于主动求变还是被动革新的原因,行业化和细分化,是近两年信息化视听行业企业所孜孜追求的两极。在细分市场深化行业应用无疑是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开拓市场的最重要手段。这一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给不景气的市场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同时也给行业生态带来深刻改变。

从显示上来讲。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读图时代”,从信息的传递方式来说,单纯文字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尤其是现在移动互联盛行,自媒体信息泛滥,人们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里接收信息,更加直观的图片显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图片之后,是视频,解决了图片显示在承载更加复杂信息的情况下不敷使用的问题。

对于图片和视频的呈现,最简单直接的应用非数字标牌莫属。从广告应用起源,到餐饮、零售、企业、酒店、教育、医疗领域的全面应用,甚至于很多洗手间的镜子都被利用起来同时兼具播放广告的作用。数字标牌可以说将行业化拓展做到了登峰造极(无怪乎DSE展会每年会评“登峰奖”),脑洞之大,简直匪夷所思。如果能进一步解决深化(或者说业务流程依赖度)的问题,相信数字标牌的发展会有另一番局面。

而对于信息的最便捷呈现和分享,一定是“可视化协作”。可视化协作在前两年曾一度入选行业十大关键词,藉由协作类产品的出现和逐渐发展成熟,传统会议无论在流程、效率,还是便捷性方面的体验都已经大大提升;在视频会议中,随着“云”时代的到来,统一通信平台的概念也随之被提出,视频会议做为通信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被重新定位,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网络,均可自由进行视频、声音、数据的交互。

教育行业同样是协作应用的主要领域,围绕协作,超短焦+电子白板与交互平板展开了厮杀;协作往复杂应用方向走,就是可视化调度和智慧城市应用了。

为了适应更多应用领域、更苛刻安装场景,投影机在亮度、体积、重量、光源类型等维度全面提升;

承载投影画面的幕布同样如此,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是家具,也可以隐藏,甚至还有革命性的工艺创新,所有部件彼此契合,整支银幕外观看不到一颗螺丝钉,回卷后幕布出口位置将完全封闭,毫无空隙,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幕布的整体认知;

LED则早已全面打入室内小间距应用市场,与DLP和LCD、投影机产品一争高下,竞争的同时,也补充和扩展了显示技术类型,为大屏显示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图像的显示之外,采集的部分也与时俱进,甚至引领着潮流。

从企业级的录播行为来看,都是发生在特定的专业化的场景下。比如会议室、教室、报告厅、大礼堂、音乐厅。以教育应用为例:录播首先进入了教室,有了精品和简易的录播教室;随后我们又扩展至校园电视台,甚至操场。几乎将其录播产品覆盖到了整个校园区域,包办了校园内所有有视频录制需求的部分。在教室直播录播之外,将学校的录播需求进一步满足并激发出来。

针对不同的场景,给出相对应的更高效的记录方式,用现在更快更轻便的方式进行分享,而不会给用户增加负担。“少即是多”,不需要去下载一个App,不需要登录某特定的网页,以普及度最高的微信进行观看和分享即可。我们相信,基于场景的录播直播,一定会在专业的企业级应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音频应用自然也不例外。

基于应用条件的全天候音箱、隐藏式音箱、天花话筒,精准的背景音乐控制,以及越来越简单的各种声学建模软件的出现,都让音频应用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也更受欢迎。

由一个一个细分应用,到全场景的渗透,企业有了更多更专的施展空间,也拥抱着专业AV行业的大未来。我们相信,精耕细作的模式,在信息化视听领域一定会有一番成绩。

自15年第二季度交互平板的出货量首次超过投影白板以来,双方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市场整体出货量达18.2万套,同比增长15.7%。其中交互平板销量达10.7万套,较去年同期增长51.7%。相较之下,投影白板在第一季度共出货7.5万套,同比下降13.5%,形势持续走低。纵观全年,2016年交互平板全年成长率达到4成左右,其中在与投影白板的竞争拉锯战中更是占据超过6成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交互平板的凶猛崛起是完全不给投影白板留下翻身的机会。但是在高成长下,交互平板近来也表现出一些新的规律。投影白板虽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其深耕教育市场多年所产生的一些优势,也不至于被赶尽杀绝。

大环境所向 交互平板依旧占据优势

交互平板之所以能够继承此前4年高歌猛进的市场份额,与其自带的“特点”和符合大环境下教育市场所需要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首先,与传统的投影白板应用比较,互动平板一体化设计、集成性高,功能多样、操作简单,分辨率更高、色彩鲜艳、抗环境光能力更强。互动平板不会受环境光影响,不会像普通投影白板那样,在外界光线较强时需要拉上窗帘,否则将看不清画面,教师也不必忍受投影刺眼的光照,学生也不会看到黑色的阴影,同时用户也不用再考虑更换投影灯泡带来的额外维护支出。由此可见互动平板优势多多,且招招针对投影白板的不足而来,因此交互平板发展之迅猛,甚至在15年就已经占据了中国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也不是没有道理。

再者,教育市场和商用市场是交互平板的主要消费市场。而根据此前几年销售数据来看,教育市场是交互平板销量增速最快的市场,这种形势预计在未来几年也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也让这片市场成了各大厂商们眼中不可丢失的“心头肉”。在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投资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咨询报告》一文中提到: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各地区加大了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试点等项目投入,地方性教育市场采购项目数量增多,采购级别由省市向区县扩展,政府采购项目由点向面延伸,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从而带动了交互智能平板市场迅猛发展,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第三,希沃向来是交互式平板市场的最重要一员,其在IWB整体市场的表现投射出目前市场需求的流动现状。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主营交互智能平板的希沃在IWB整个市场中取得了27.1%的销售额占比,同期增长6.5%,首度登上了整个IWB市场中销售冠军的宝座。希沃的这一突破,投射出了目前众多市场需求正在从投影白板阵营转向交互平板阵营的流动现状。而在2016年上半年中,希沃在全国多地区教育采购标案中接连斩获千套级别的交互智能平板教育大单,这也表明目前教育市场对交互平板的需求旺盛。

目前看来,交互平板仍然占据着市场的绝大优势,但是2016年交互平板格局也发生了一些新规律:价格下滑减速、大尺寸化减速和市场规模继续成长,这三大趋势也构成了2016交互平板的基本格局,预计2017年将继续延续这个格局。不过未来交互平板市场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将是市场增幅减半,因为毕竟交互平板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市场也趋向饱和,再继续保持长期高速增长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图像拼接控制器作为大屏显示系统的重要控制核心,为大屏显示带来了各种强大的视觉体验,包括:海量图像数据的集中显示,超大画幅的高清呈现,多图层自由叠加、缩放、开窗、切换等。

追溯大屏拼接显示的历史,图像拼接控制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的进化。从最初的PC式架构,到机柜式的集中式硬件综合处理器,一直到现在的纯硬件网络分布式架构。

不论是PC式还是集中式,都是针对一个大屏拼接显示与本地信号接入应用的产品。而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用户更看重的是信息互通、共享、交互协作。简单的说,是更加注重大屏的使用价值。

网络分布式处理架构与前两代最大的差别是系统中没有集中处理的大型设备,而是由独立的输入、输出、控制节点和网络交换设备组成,是以全分散的物理结构进行工作,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交互,从而实现海量信息的接入、共享、大屏拼接等功能,并提供了更丰富便捷的应用方式,诸如无线可视化触控、超高清底图显示、IP视频融合调度显示、多组大屏协同显示等。分布式处理现今已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网络分布式架构的大小随意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综合优势已经彻底体现出来。分布式也将把大屏与用户实际应用结合的更加紧密,创造更符合共享、协作需要的新型大屏幕应用方式,使大屏更有更加深入的“行业应用“特色。

实际上,业内推分布式架构已经有两三年时间了,包括台达、快捷、捷控、寰视、东微等公司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和方案,悄无声息间让音视频系统架构发生着大变化。

灵活性、适应性、可扩展性是分布式交互管理平台解决方案的一大亮点。各家公司所推的分布式架构系统尽管理念各有不同、功能亦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系统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核心由一个个既能作为输入节点又能作为输出节点的盒子组成,每个节点盒子只对所属的输入或输出设备负责,节点盒子之间互相独立,互不干涉,对于控制整体的系统风险有着极大优势。同时,系统基于TCP/IP的通讯方式,所有的节点盒子都是通过网线连接交换机的,线材统一,施工简单。用户可通过iOS、Android智能终端实时监控整个系统设备的状态和信号画面,这对于一些重大的场合十分重要且必要。

这种摒弃了中控矩阵的系统架构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渐显威能,其对产品结构、市场形态方面的影响令人深思。行业人士认为:分布式架构将会为大屏行业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殿堂的大门,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IP化已经不仅仅限于传输和中控类企业,在几乎所有音视频应用中都在“发酵”。

当然,就目前来说,三种架构模式也各有优缺点,尚不具备绝对的淘汰条件。但我们也必须正视网络分布式架构在功能、实用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加上市场和用户对新技术的推崇或者还掺杂一点盲目的需求,其发展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迅速。

 

©2017 www.imas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